今天拿到活動員在森小拍的照片,很漂亮噢!於是就幫部落格換了個封面囉:)
也把照片貼上來給大家看看。
真的是要天時地利人會拍,照片才能這麼美麗哪!小美真的很會拍照耶!!!
(意思就是說請要七折八扣到一個境界才會是大家真的看到的森小的硬體長相啦:p)


攝影者:小美


攝影者:小美


這張是之前放在刊頭的照片,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人拍的


這張是森小後來被颱風吹倒的老樹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林青蘭(森小主任)
  「上課就沒有自由嗎?」,二年級的溥躺在地板上,轉著骨碌碌的大眼睛,就吐出這麼一句話,含著一點挑釁的味道。
我心想著:啊,是的,孩子,上課是有自由的,但,不是躺到地上自顧自地大聲說話的自由啊?!
  想著這話,卻沒說出口,我很明白,說出來無濟於眼前的情況,還可能引起情緒性的爭辯,他可能會說,沒有大聲啊,我耳朵有在聽課啊…;所以,就只簡單地回應:「上課有自由啊,但是,好像不是你現在的這種!」,我請他坐起來,先不和同學說話了。

  這是常有的狀況,我是「路過的人」,協助一下上課秩序,一點個別的小小的提醒,讓孩子的心神能再回到課堂,而老師也可以順暢地進行課程,然後,「路過的」當然就得靜默地離開了。
  但,這一回,溥說的「上課就沒有自由嗎?」在離開現場後,還「嗡-嗡-嗡-」地,在我的耳裏響著。
說他有挑釁的味道,並不是事情的全貌;事情的另一面是,這真的是他的疑問,也是他對森小的期待──來到森小,他是想要「更自由的!」

  那麼,要如何和二年級的孩子談上課的自由呢?

兩星期後,有機會了,菁頌老師開始請產假,想想,我就來接二年級的數學課,每周兩天,共四堂課,第一周,就吃到了苦頭…

  課程進行中,有人會說,「啊,要去上厠所」,有人說,「啊,想喝水」。森小上課的自由之一是可以去上厠所、可以去喝水。三個孩子接續離開,可以想見,他們不一定會回來;而留在教室裏的,偶而會有爭執,不是為了課程內容的是是非非,卻是,「你坐過去一點」、「你擋到我了」、「你很煩耶!」、「你幹嘛拿人家東西」…這一類的吵鬧;是有不吵鬧的,卻低頭畫自己的圖,說的是「我已經跟妳說了啊,我只想畫畫…」,怎麼呼喚就是不抬頭。

  怎麼辦?

問孩子,之前上數學課會這樣嗎?孩子說,嗯──不會,因為先進來的可以玩七巧板,上課上得好的可以貼貼紙…。

啊,是的,在森小包括「進教室」都是要安排的,總要給孩子一些上課的動機及誘因。我想的是,從課程內容著手,後半學期的教學內容有:相似全等、直式加法、進位,還有看時鐘、重量等等。

  第二周,「直式加法」進行到一個段落,不到下課時間課堂已吵到一個境界了,孩子們都在,但,都吵著。我想,轉個話題,試試他們關於重量的概念,問:「五公斤的棉花和五公斤的鐵,哪個重?」,孩子們二話不說,很直接「鐵!」「鐵!」「鐵!」,每個都說是「鐵!」。

孩子們是樂於思考的,問題抛出來,他們已不喧吵,全都來想答案了,我再說一次,孩子們的回答還是「鐵重!」,還有人補充「當然是鐵重啊!」

  我再問:「那,五公斤的豬肉跟五公斤的雞肉,哪個重?」

  「豬!」「豬!」「豬!」,回答的還是很一致。

  我再問:「那,五公斤的長頸鹿跟五公斤的梅花鹿呢?」

  「長頸鹿啊!」,第一位回答的云很肯定,她張開兩臂比了比說長頸鹿脖子比較長啊,其他孩子也很同意。

  我把原始題再重複一次,「五公斤的棉花和五公斤的鐵,哪個重?」,刻意在說「五公斤」時,加重音,孩子們的答案還是──「鐵!」,而且,臉上都堆著笑。大約是覺得我有點好笑,一直重複問同樣的問題。

  我不怕笑的,還是再問:「那,五公斤的海馬和五公斤的河馬,哪個重?」

  「嗯──河馬啊!」,這是少見的他們的「同聲同氣」。

  我停了一下,說:「如果—如果,我說,剛剛你們的回答──通通錯了呢?」

  這時,孩子們都瞪大了眼,完完全全靜了下來,溥抬起下巴,轉著他黑白分明骨碌碌的大眼睛,才幾秒,笑了開來,大聲地說:「都一樣重!」,其他孩子一聽,啊了一聲,再頓一下,也就幾秒,說:「啊,真的都一樣重耶!」

  孩子們還在咀嚼著剛剛的那些問題,我說,「那,如果我說我的身高有一百五十公斤,這個說法對嗎?」,真的都明白了,孩子們說,「不對,公斤是講重量!」,我只能説,每一張他們的臉,都好美!

趁著他們正可以專注,我接著說:「有一回,溥提了一個很棒的問題,說『上課就沒有自由嗎?』,真的是很棒的問題,我們來想想…」。

這時,你會看到所有的孩子都坐直了腰,特別是溥。

我說,「上課真的沒有自由耶,要坐在位子上,不能隨便講話,要規定這個、規定那個…」

  「對啊對啊,很無聊耶,什麼都不能!」,潔玲很認真地表達了她感受到的上課的不自由。
   
  「那,幹嘛要這麼累啊?」,我問,孩子們並沒有答案,靜靜地等著我說話。

  「以前,曾經有五年級的大姊姊翹課,我跟她們談,說『妳們以為翹課就自由了,但是沒有,人不在教室,卻會想,上課不知道上到哪裏了,對不對?』,表面上好像是自由的,但,卻不是真的自由了!」,我說。

  這些二年級的孩子是經驗過這個感覺的,我接著說,「因為,上課的自由是心靈上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所以,可以先不在意身體的自由,先被限制一點身體的自由。」

說了這些,我假設孩子們是聽得懂的,接著說,「像剛剛,你們想明白了一件事(重量的概念),是快樂的對不對,這就是上課的自由!」講到這兒,我打住,不再往下說,想讓孩子們有一點咀嚼的時間。表情,真的充份說明了他們是明白的…

  再下一周,還是要面對「直式加法」的問題,我發給孩子們兩張練習題,前兩堂課都低頭畫畫的承和睿,這一天卻都完成了練習題。

承在第一張練習題發下時用筆塗塗畫畫,在練習題上畫滿了線條,我小小聲地跟他說:「我重新影印一張給你好不好?你一定會寫的」;睿,和她說的是,「我會幫妳,妳先寫寫看」。

大約十分鐘,巡了一下孩子們寫題的狀況,對的打勾,不對的打個問號,請他們再想想,我說:「寫對了很棒,但是,寫錯了才好,我才知道在哪裏還要幫你們」。

才十幾分鐘,孩子們都將練習題寫完了,承居然完成了兩張,而且有好多題都答對了,睿遇到「進位」的困難,15+5她的答案是10;24+6,她的答案是20。下課後多花了十分鐘,和她一對一個別解說「進位」的意思及計算的方法,也練習了幾題,我問睿:「這樣,進位的意思妳都明白了嗎?」,她點頭。

我問:「弄懂了這個,有沒有覺得很快樂?」

她,不只是點頭,還很用力地點頭,同時大大聲地回應我:「嗯!」,這一瞬時,我在睿小小的臉上看到了一朵自由的花!小小的,小小的,卻相當燦爛!

上課的自由是什麼?我想,孩子們是懂得的,他們的心眼,很亮!

◎原文出自於人本教育札記234期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本為弱勢青少年開設的三重基地,開始義賣自己做的超好用手工皂囉:)
歡迎大家多多購買,支持基地的運作,洗好皂,愛自己:)
點圖可連結到基地的網頁,可以直接網路訂購,也可以觀看基地的工作報告和最新消息噢!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朱台翔 /森林小學校長
一位媽媽問我,「有的時候,我們全家要出席一些場合,兒子也願意去,那在服裝上就要有一些配合,什麼場合要穿什麼衣服,這件事情,每一次出門都還要溝通,還要勸,我就覺得好辛苦,可不可以告訴我,該怎麼做?」

我說,「很簡單,事先,花一些時間跟他談,譬如,告訴他,我們要參加的場合是什麼性質的場合,然後問他,是不是很樂意被邀請,如果是,那麼一起想一下,什 麼樣的形式最容易表達我們是很樂意接受邀請的?同時,跟他說,一般人會以穿著合適的服裝,來表達自己的心意。至於小傢伙要用什麼樣的形式,請他想清楚,之後,就交給他做決定。事實上,不管他這一次的決定是什麼,我相信他都會把整件事放在腦袋裡琢磨,次數多了,他自然就有能力做出最適當的選擇。」

媽媽說,「如果,談完,他還是要照他的意思呢?」我說:「那就照他的意思啊!」

接著,我說了自己的經驗,我說,如果碰到跟兒子的意見不同的時候,在表達了看法之後,通常我還會跟他說,「最後,由你自己決定,無論你做什麼決定,我都支 持你。萬一,因為你做的決定而失敗了,你一定要記住,那個時候,我不但不會跟你說,誰叫你當初不聽我的?我還會陪著你一起度過難關。」

聽我說到這裡,媽媽說:「哇!好難喔!」

我說,人生那麼長,他那一次的決定,即使客觀來說,不夠好,也只是一件小事,我堅持那樣做,是為了換取一個空間,什麼空間呢?萬一,他犯了什麼重大的錯誤,或是遭遇到什麼挫折、困難,在他最需要協助的時候,會先想到我。

所以,我不會在小事上規範他、制止他、否定他,為的就是換取一個機會,換取一個未來可能幫得上他的忙的機會。

就像,幾年前,台北有一家很有名的糕餅店老闆的女兒,三十幾歲,剛從美國唸書回來,跟朋友打麻將,輸了十萬塊,過了幾過月,朋友向她要,她沒有錢,朋友要 她到泰國去帶東西,說,東西帶回來,欠的債不用還之外,還另外給她十萬塊。去了,才知道帶的是海洛因,她不肯,對方說:「如果不答應,就拍裸照,還會到你爸爸的店裡下毒。」

她一到桃園機場,就被抓了。爸爸去看她,跟她說:「你怎麼這麼糊塗,有事情為什麼不跟我商量?」

當時,看到這一則新聞,我想到的是,如果這個女兒過去曾經有那樣的經驗,在她做錯事的時候,爸爸不但不會責備她,還會支持她,協助她走過困境。或許,她就不會付出這樣的代價。

看到眼前這一對爸媽聽得很有感覺的樣子,我就順勢說了另外一個例子,也是差不多那個時候,有一個高中女孩援交,被警察抓到,警察用香菸在她胸前烙上了夜鶯兩個字。問題是,她怎麼能忍得住那個痛楚、承受得了那個羞辱呢?因為警察說:「不然,就通知你父母!」

還有一個例子,一個軍校生用媽媽的提款卡,買便宜手機,被詐騙集團騙了二十幾萬,事後,他怕被媽媽發現,結果搶了運鈔車。

這三個當事人,都是因為不敢告訴家人,不敢向家人求助,而付上了慘痛的代價。

所以,當父母的,可以的話,盡量不要在小事上,特別是生活規範上,不斷地要求孩子,更不要因為要求孩子而引發親子衝突,否則,我們賠上的,將會是失去了真正能夠幫助孩子的機會。

一個演講場合,一位媽媽提了一個問題,她說女兒小學六年級,學校在寒假要舉辦畢業旅行,之前,母女就有一個約定,如果做得到她們所約定的,女兒就可以參加 畢業旅行。最近,畢業旅行已經開始報名了,女兒很想去,她也很想讓女兒去,可是,女兒並沒有做到當初的約定,怎麼辦?她還一再地強調,這個約定,當初,是 經過女兒同意的。

我的立即反應是,「那就讓她去啊!」我的話一出口,現場就有好多聽眾,包括這位媽媽,都高興地拍著手。特別是這位媽媽的反應,讓我有些意外,規矩明明就是 她自己定的,她為什麼會高興成那樣呢?我猜,她本來就想讓孩子參加,然而,女兒沒有做到那個約定也是事實,所以,她需要有人幫忙,幫忙給她一個解套的說法。

我問媽媽,「你們的約定是什麼?」媽媽說,「如果她考到前十名,就可以參加畢業旅行。」

我說,「孩子一定要在前十名,這樣的要求對孩子來說,有些困難也有些不合理,我舉一個例子,譬如,有一個小孩參加舞蹈比賽,媽媽要她,一定要得到第一名。 我們站在小孩的立場來看一看實際的狀況,如果大人的要求是,要表現得很好,那麼,她必須很努力,但是,如果大人的要求是,非得得到第一名不可,那麼,她除了必須很努力之外,還要保證別人都比她差,這對孩子來說,就太難了。」

聽我說到這裡,大家都好高興,媽媽更是不斷地點著頭。

我接著又說,現在,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你答應我做到一個什麼,我才讓你去做你想要做的事。很快地,我們就會老去,如果,有一天,我坐在輪椅上,幫我推輪椅的那個傢伙跟我說,『趕快把藥吃掉,不然,今天就不推你出去散步!』唉呀!那我們要怎麼辦哪?」

大家又是一陣哈哈大笑,我沒有再多說什麼,我想,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剩下來的,就交給大家了。



◎原文出於人本教育札記234期「用心生活—幾個好方法」節錄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林青蘭(森小主任)
  「上課就沒有自由嗎?」,二年級的溥躺在地板上,轉著骨碌碌的大眼睛,就吐出這麼一句話,含著一點挑釁的味道。
我心想著:啊,是的,孩子,上課是有自由的,但,不是躺到地上自顧自地大聲說話的自由啊?!
  想著這話,卻沒說出口,我很明白,說出來無濟於眼前的情況,還可能引起情緒性的爭辯,他可能會說,沒有大聲啊,我耳朵有在聽課啊…;所以,就只簡單地回應:「上課有自由啊,但是,好像不是你現在的這種!」,我請他坐起來,先不和同學說話了。

  這是常有的狀況,我是「路過的人」,協助一下上課秩序,一點個別的小小的提醒,讓孩子的心神能再回到課堂,而老師也可以順暢地進行課程,然後,「路過的」當然就得靜默地離開了。
  但,這一回,溥說的「上課就沒有自由嗎?」在離開現場後,還「嗡-嗡-嗡-」地,在我的耳裏響著。
說他有挑釁的味道,並不是事情的全貌;事情的另一面是,這真的是他的疑問,也是他對森小的期待──來到森小,他是想要「更自由的!」

  那麼,要如何和二年級的孩子談上課的自由呢?

兩星期後,有機會了,菁頌老師開始請產假,想想,我就來接二年級的數學課,每周兩天,共四堂課,第一周,就吃到了苦頭…

  課程進行中,有人會說,「啊,要去上厠所」,有人說,「啊,想喝水」。森小上課的自由之一是可以去上厠所、可以去喝水。三個孩子接續離開,可以想見,他們不一定會回來;而留在教室裏的,偶而會有爭執,不是為了課程內容的是是非非,卻是,「你坐過去一點」、「你擋到我了」、「你很煩耶!」、「你幹嘛拿人家東西」…這一類的吵鬧;是有不吵鬧的,卻低頭畫自己的圖,說的是「我已經跟妳說了啊,我只想畫畫…」,怎麼呼喚就是不抬頭。

  怎麼辦?

問孩子,之前上數學課會這樣嗎?孩子說,嗯──不會,因為先進來的可以玩七巧板,上課上得好的可以貼貼紙…。

啊,是的,在森小包括「進教室」都是要安排的,總要給孩子一些上課的動機及誘因。我想的是,從課程內容著手,後半學期的教學內容有:相似全等、直式加法、進位,還有看時鐘、重量等等。

  第二周,「直式加法」進行到一個段落,不到下課時間課堂已吵到一個境界了,孩子們都在,但,都吵著。我想,轉個話題,試試他們關於重量的概念,問:「五公斤的棉花和五公斤的鐵,哪個重?」,孩子們二話不說,很直接「鐵!」「鐵!」「鐵!」,每個都說是「鐵!」。

孩子們是樂於思考的,問題抛出來,他們已不喧吵,全都來想答案了,我再說一次,孩子們的回答還是「鐵重!」,還有人補充「當然是鐵重啊!」

  我再問:「那,五公斤的豬肉跟五公斤的雞肉,哪個重?」

  「豬!」「豬!」「豬!」,回答的還是很一致。

  我再問:「那,五公斤的長頸鹿跟五公斤的梅花鹿呢?」

  「長頸鹿啊!」,第一位回答的云很肯定,她張開兩臂比了比說長頸鹿脖子比較長啊,其他孩子也很同意。

  我把原始題再重複一次,「五公斤的棉花和五公斤的鐵,哪個重?」,刻意在說「五公斤」時,加重音,孩子們的答案還是──「鐵!」,而且,臉上都堆著笑。大約是覺得我有點好笑,一直重複問同樣的問題。

  我不怕笑的,還是再問:「那,五公斤的海馬和五公斤的河馬,哪個重?」

  「嗯──河馬啊!」,這是少見的他們的「同聲同氣」。

  我停了一下,說:「如果—如果,我說,剛剛你們的回答──通通錯了呢?」

  這時,孩子們都瞪大了眼,完完全全靜了下來,溥抬起下巴,轉著他黑白分明骨碌碌的大眼睛,才幾秒,笑了開來,大聲地說:「都一樣重!」,其他孩子一聽,啊了一聲,再頓一下,也就幾秒,說:「啊,真的都一樣重耶!」

  孩子們還在咀嚼著剛剛的那些問題,我說,「那,如果我說我的身高有一百五十公斤,這個說法對嗎?」,真的都明白了,孩子們說,「不對,公斤是講重量!」,我只能説,每一張他們的臉,都好美!

趁著他們正可以專注,我接著說:「有一回,溥提了一個很棒的問題,說『上課就沒有自由嗎?』,真的是很棒的問題,我們來想想…」。

這時,你會看到所有的孩子都坐直了腰,特別是溥。

我說,「上課真的沒有自由耶,要坐在位子上,不能隨便講話,要規定這個、規定那個…」

  「對啊對啊,很無聊耶,什麼都不能!」,潔玲很認真地表達了她感受到的上課的不自由。
   
  「那,幹嘛要這麼累啊?」,我問,孩子們並沒有答案,靜靜地等著我說話。

  「以前,曾經有五年級的大姊姊翹課,我跟她們談,說『妳們以為翹課就自由了,但是沒有,人不在教室,卻會想,上課不知道上到哪裏了,對不對?』,表面上好像是自由的,但,卻不是真的自由了!」,我說。

  這些二年級的孩子是經驗過這個感覺的,我接著說,「因為,上課的自由是心靈上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所以,可以先不在意身體的自由,先被限制一點身體的自由。」

說了這些,我假設孩子們是聽得懂的,接著說,「像剛剛,你們想明白了一件事(重量的概念),是快樂的對不對,這就是上課的自由!」講到這兒,我打住,不再往下說,想讓孩子們有一點咀嚼的時間。表情,真的充份說明了他們是明白的…

  再下一周,還是要面對「直式加法」的問題,我發給孩子們兩張練習題,前兩堂課都低頭畫畫的承和睿,這一天卻都完成了練習題。

承在第一張練習題發下時用筆塗塗畫畫,在練習題上畫滿了線條,我小小聲地跟他說:「我重新影印一張給你好不好?你一定會寫的」;睿,和她說的是,「我會幫妳,妳先寫寫看」。

大約十分鐘,巡了一下孩子們寫題的狀況,對的打勾,不對的打個問號,請他們再想想,我說:「寫對了很棒,但是,寫錯了才好,我才知道在哪裏還要幫你們」。

才十幾分鐘,孩子們都將練習題寫完了,承居然完成了兩張,而且有好多題都答對了,睿遇到「進位」的困難,15+5她的答案是10;24+6,她的答案是20。下課後多花了十分鐘,和她一對一個別解說「進位」的意思及計算的方法,也練習了幾題,我問睿:「這樣,進位的意思妳都明白了嗎?」,她點頭。

我問:「弄懂了這個,有沒有覺得很快樂?」

她,不只是點頭,還很用力地點頭,同時大大聲地回應我:「嗯!」,這一瞬時,我在睿小小的臉上看到了一朵自由的花!小小的,小小的,卻相當燦爛!

上課的自由是什麼?我想,孩子們是懂得的,他們的心眼,很亮!

◎原文出自於人本教育札記234期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朱台翔/森林小學校長
森林小學有一個三年級男孩,姊姊去年才從森小畢業,爸爸媽媽跟我們接觸了七年,最近,男孩在各方面都有很顯著的進步。在這個學期的小懇親上,我問爸媽,「這一陣子,你們做了什麼努力,以致於小傢伙能進步得這麼快?」

爸爸說:「就照朱朱提的方法去做啊!不要負的,很多零,一點點正的。」聽他這樣說,我才想起,那是上個學期小懇親的時候,開給他們的功課。

當時,我的說法是,所有的爸媽都很疼愛自己的小孩,不過,也會在無意中傷害到小孩,譬如,大吼幾聲,或是用力地把孩子推開,即使這樣的次數並不多,但都足以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

如果,把我們的言語行為性質化,分為「負的」、「零」和「正的」,當爸媽的絕對不要提供「負的」,大部分的時候是「零」,也就是,他過他的,你過你的,偶爾,我們提供一點「正的」就好了。記得當時我還加了一句:「如果,爸媽能夠謹守這個原則:不要負的,很多零,一點點正的,小傢伙就會有很大的轉變。」

看來,那個方法還真是不錯呢。

每天為孩子設計一個教案

談了一會兒,媽媽說,她跟國一的女兒相處,還是有一些困擾,偶爾,女兒就會擺一個臭臉。她說,她們兩個的衝突,都是因為女兒不高興她講的東西,不同意,臉就會垮下來,而且,口氣也會變得很不好。她問,怎麼樣才能避免衝突?

我說,每天為女兒設計一個十分鐘的教案。

一般來說,當爸媽的很會少事前做準備,幾乎都是隨性地跟孩子相處,也就很容易會因為孩子的表現而急著指導、命令、批評,甚至引發了衝突。所以,如果想要立即改善親子關係,可以從「每天為孩子設計一個教案」著手。

問題是,要怎麼設計教案呢?

假如,這一天的教學目標是「瞭解她」,首先要察言觀色,看看女兒回到家,是輕輕地關門,還是用力地關門?是開心的,還是生氣的?然後根據我們的觀察,決定接下來該說什麼樣的話。

如果覺得她的心情不錯,我們可以說:「看起來,好像有什麼得意的事,可以說來聽聽嗎?」如果覺得小傢伙的臉臭臭的,我們可以說:「你的心情好像不太好,不知道我有沒有猜錯?」如果她沒有說什麼,可以進一步地問:「願意告訴我嗎?」同時也可以再補一句:「不想說,沒關係,想說的時候,再告訴我,好不好?」

如果小傢伙說了,我們只要用心地聽和接納她就好了,不要做任何價值判斷,更不要隨意地批評她。過程中,還可以說一些,像是「真的啊?」「後來呢?」等,簡單的話語鼓勵她繼續說下去。

不過,有一個要稍稍留意的,就是,無論她在這個時候說了什麼話,我們都不可以拿來當作日後攻擊她的工具,譬如當她又生氣的時候,如果大人說:「ㄟ,你上次不是說以後不要隨便生氣的嗎?」結果是,很可能我們就再也聽不到她說心裡的話了。

像這樣,每天設計一個教案,有教學目標,有教學步驟,今天的目標可能是「瞭解女兒」,明天的目標可能是「欣賞她」或是「讓孩子知道我有多愛她」,一陣子之後,親子之間不但不會有衝突,也能協助孩子更好地發展。

先分辨:那是誰的問題?

森小有一個二年級的男孩,這兩個星期比較容易生氣,氣極了,還會動手打人。老師跟家長聯絡,才知道,有一陣子了,母子之間的衝突不斷。

小懇親的那一天,媽媽說,兩個星期前的週末,爸爸帶小傢伙去大陸,小傢伙決定穿著短褲上飛機,媽媽要他換長褲,他不願意,母子倆就已經有了一些不愉快。

從大陸回來後,星期一上學,出門前,他又是不要穿這個、不要穿那個,媽媽說,當時,自己的情緒也來了,兩個人又起了衝突,兒子把房門反鎖,媽媽用力地踹門,後來還把已經上班的爸爸,硬是給叫了回來。

媽媽說,她每天都在悔恨當中。

看來,媽媽欠的還是一個如何避免衝突的方法。我說,問題發生的那一瞬間,先不要管「我該怎麼辦?」而是先判斷「那是他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這樣的好處是,一旦開始理性地分辨「那是誰的問題?」時,就不太容易有情緒了。

至於,要怎麼樣分辨那是誰的問題呢?誰有實質上的損失,就是誰的問題。譬如,小傢伙去大陸不願意穿長褲,這是誰的問題?我問媽媽:「他決定穿短褲,對你來說,你有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損失?」媽媽說:「上海 15 度,他穿短褲,一定會感冒。」

我說,感冒是他的事,雖然你也可以說,他感冒了,到後來還是變成你的事,可是他的問題發生在先,如果兩個人的問題,你都要處理,也必須按照順序,先處理他的,再處理你的。處理他的問題時,句子的主詞是「你」,處理自己的問題時,句子的主詞是「我」。

譬如,可以跟他說,「你不想穿長褲,是不是?你會覺得不方便、不舒服是不是?」猜出他的意思說給他聽,等到要表達自己的感覺或困擾的時候,可以跟他說,「萬一你感冒生病了,我會很心疼,」或者是「我可能沒有時間帶你去看病。」

也就是說,如果在問題發生的第一時刻,我們先不要想該怎麼辦,而是,判斷那是誰的問題,自然,就不容易有情緒,不但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透過「積極聆聽」「表達我的訊息」進一步的溝通,說不定還能協助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後,由你自己決定…

一位媽媽問我,「有的時候,我們全家要出席一些場合,兒子也願意去,那在服裝上就要有一些配合,什麼場合要穿什麼衣服,這件事情,每一次出門都還要溝通,還要勸,我就覺得好辛苦,可不可以告訴我,該怎麼做?」

我說,「很簡單,事先,花一些時間跟他談,譬如,告訴他,我們要參加的場合是什麼性質的場合,然後問他,是不是很樂意被邀請,如果是,那麼一起想一下,什麼樣的形式最容易表達我們是很樂意接受邀請的?同時,跟他說,一般人會以穿著合適的服裝,來表達自己的心意。至於小傢伙要用什麼樣的形式,請他想清楚,之後,就交給他做決定。事實上,不管他這一次的決定是什麼,我相信他都會把整件事放在腦袋裡琢磨,次數多了,他自然就有能力做出最適當的選擇。」

媽媽說,「如果,談完,他還是要照他的意思呢?」我說:「那就照他的意思啊!」

接著,我說了自己的經驗,我說,如果碰到跟兒子的意見不同的時候,在表達了看法之後,通常我還會跟他說,「最後,由你自己決定,無論你做什麼決定,我都支持你。萬一,因為你做的決定而失敗了,你一定要記住,那個時候,我不但不會跟你說,誰叫你當初不聽我的?我還會陪著你一起度過難關。」

聽我說到這裡,媽媽說:「哇!好難喔!」

我說,人生那麼長,他那一次的決定,即使客觀來說,不夠好,也只是一件小事,我堅持那樣做,是為了換取一個空間,什麼空間呢?萬一,他犯了什麼重大的錯誤,或是遭遇到什麼挫折、困難,在他最需要協助的時候,會先想到我。

所以,我不會在小事上規範他、制止他、否定他,為的就是換取一個機會,換取一個未來可能幫得上他的忙的機會。

就像,幾年前,台北有一家很有名的糕餅店老闆的女兒,三十幾歲,剛從美國唸書回來,跟朋友打麻將,輸了十萬塊,過了幾過月,朋友向她要,她沒有錢,朋友要她到泰國去帶東西,說,東西帶回來,欠的債不用還之外,還另外給她十萬塊。去了,才知道帶的是海洛因,她不肯,對方說:「如果不答應,就拍裸照,還會到你爸爸的店裡下毒。」

她一到桃園機場,就被抓了。爸爸去看她,跟她說:「你怎麼這麼糊塗,有事情為什麼不跟我商量?」

當時,看到這一則新聞,我想到的是,如果這個女兒過去曾經有那樣的經驗,在她做錯事的時候,爸爸不但不會責備她,還會支持她,協助她走過困境。或許,她就不會付出這樣的代價。

看到眼前這一對爸媽聽得很有感覺的樣子,我就順勢說了另外一個例子,也是差不多那個時候,有一個高中女孩援交,被警察抓到,警察用香菸在她胸前烙上了夜鶯兩個字。問題是,她怎麼能忍得住那個痛楚、承受得了那個羞辱呢?因為警察說:「不然,就通知你父母!」

還有一個例子,一個軍校生用媽媽的提款卡,買便宜手機,被詐騙集團騙了二十幾萬,事後,他怕被媽媽發現,結果搶了運鈔車。

這三個當事人,都是因為不敢告訴家人,不敢向家人求助,而付上了慘痛的代價。

所以,當父母的,可以的話,盡量不要在小事上,特別是生活規範上,不斷地要求孩子,更不要因為要求孩子而引發親子衝突,否則,我們賠上的,將會是失去了真正能夠幫助孩子的機會。

一個演講場合,一位媽媽提了一個問題,她說女兒小學六年級,學校在寒假要舉辦畢業旅行,之前,母女就有一個約定,如果做得到她們所約定的,女兒就可以參加畢業旅行。最近,畢業旅行已經開始報名了,女兒很想去,她也很想讓女兒去,可是,女兒並沒有做到當初的約定,怎麼辦?她還一再地強調,這個約定,當初,是經過女兒同意的。

我的立即反應是,「那就讓她去啊!」我的話一出口,現場就有好多聽眾,包括這位媽媽,都高興地拍著手。特別是這位媽媽的反應,讓我有些意外,規矩明明就是她自己定的,她為什麼會高興成那樣呢?我猜,她本來就想讓孩子參加,然而,女兒沒有做到那個約定也是事實,所以,她需要有人幫忙,幫忙給她一個解套的說法。

我問媽媽,「你們的約定是什麼?」媽媽說,「如果她考到前十名,就可以參加畢業旅行。」

我說,「孩子一定要在前十名,這樣的要求對孩子來說,有些困難也有些不合理,我舉一個例子,譬如,有一個小孩參加舞蹈比賽,媽媽要她,一定要得到第一名。我們站在小孩的立場來看一看實際的狀況,如果大人的要求是,要表現得很好,那麼,她必須很努力,但是,如果大人的要求是,非得得到第一名不可,那麼,她除了必須很努力之外,還要保證別人都比她差,這對孩子來說,就太難了。」

聽我說到這裡,大家都好高興,媽媽更是不斷地點著頭。

我接著又說,現在,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你答應我做到一個什麼,我才讓你去做你想要做的事。很快地,我們就會老去,如果,有一天,我坐在輪椅上,幫我推輪椅的那個傢伙跟我說,『趕快把藥吃掉,不然,今天就不推你出去散步!』唉呀!那我們要怎麼辦哪?」

大家又是一陣哈哈大笑,我沒有再多說什麼,我想,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剩下來的,就交給大家了。

◎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34期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朱台翔/森林小學校長
森林小學有一個三年級男孩,姊姊去年才從森小畢業,爸爸媽媽跟我們接觸了七年,最近,男孩在各方面都有很顯著的進步。在這個學期的小懇親上,我問爸媽,「這一陣子,你們做了什麼努力,以致於小傢伙能進步得這麼快?」

爸爸說:「就照朱朱提的方法去做啊!不要負的,很多零,一點點正的。」聽他這樣說,我才想起,那是上個學期小懇親的時候,開給他們的功課。

當時,我的說法是,所有的爸媽都很疼愛自己的小孩,不過,也會在無意中傷害到小孩,譬如,大吼幾聲,或是用力地把孩子推開,即使這樣的次數並不多,但都足以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

如果,把我們的言語行為性質化,分為「負的」、「零」和「正的」,當爸媽的絕對不要提供「負的」,大部分的時候是「零」,也就是,他過他的,你過你的,偶爾,我們提供一點「正的」就好了。記得當時我還加了一句:「如果,爸媽能夠謹守這個原則:不要負的,很多零,一點點正的,小傢伙就會有很大的轉變。」

看來,那個方法還真是不錯呢。

每天為孩子設計一個教案

談了一會兒,媽媽說,她跟國一的女兒相處,還是有一些困擾,偶爾,女兒就會擺一個臭臉。她說,她們兩個的衝突,都是因為女兒不高興她講的東西,不同意,臉就會垮下來,而且,口氣也會變得很不好。她問,怎麼樣才能避免衝突?

我說,每天為女兒設計一個十分鐘的教案。

一般來說,當爸媽的很會少事前做準備,幾乎都是隨性地跟孩子相處,也就很容易會因為孩子的表現而急著指導、命令、批評,甚至引發了衝突。所以,如果想要立即改善親子關係,可以從「每天為孩子設計一個教案」著手。

問題是,要怎麼設計教案呢?

假如,這一天的教學目標是「瞭解她」,首先要察言觀色,看看女兒回到家,是輕輕地關門,還是用力地關門?是開心的,還是生氣的?然後根據我們的觀察,決定接下來該說什麼樣的話。

如果覺得她的心情不錯,我們可以說:「看起來,好像有什麼得意的事,可以說來聽聽嗎?」如果覺得小傢伙的臉臭臭的,我們可以說:「你的心情好像不太好,不知道我有沒有猜錯?」如果她沒有說什麼,可以進一步地問:「願意告訴我嗎?」同時也可以再補一句:「不想說,沒關係,想說的時候,再告訴我,好不好?」

如果小傢伙說了,我們只要用心地聽和接納她就好了,不要做任何價值判斷,更不要隨意地批評她。過程中,還可以說一些,像是「真的啊?」「後來呢?」等,簡單的話語鼓勵她繼續說下去。

不過,有一個要稍稍留意的,就是,無論她在這個時候說了什麼話,我們都不可以拿來當作日後攻擊她的工具,譬如當她又生氣的時候,如果大人說:「ㄟ,你上次不是說以後不要隨便生氣的嗎?」結果是,很可能我們就再也聽不到她說心裡的話了。

像這樣,每天設計一個教案,有教學目標,有教學步驟,今天的目標可能是「瞭解女兒」,明天的目標可能是「欣賞她」或是「讓孩子知道我有多愛她」,一陣子之後,親子之間不但不會有衝突,也能協助孩子更好地發展。

先分辨:那是誰的問題?

森小有一個二年級的男孩,這兩個星期比較容易生氣,氣極了,還會動手打人。老師跟家長聯絡,才知道,有一陣子了,母子之間的衝突不斷。

小懇親的那一天,媽媽說,兩個星期前的週末,爸爸帶小傢伙去大陸,小傢伙決定穿著短褲上飛機,媽媽要他換長褲,他不願意,母子倆就已經有了一些不愉快。

從大陸回來後,星期一上學,出門前,他又是不要穿這個、不要穿那個,媽媽說,當時,自己的情緒也來了,兩個人又起了衝突,兒子把房門反鎖,媽媽用力地踹門,後來還把已經上班的爸爸,硬是給叫了回來。

媽媽說,她每天都在悔恨當中。

看來,媽媽欠的還是一個如何避免衝突的方法。我說,問題發生的那一瞬間,先不要管「我該怎麼辦?」而是先判斷「那是他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這樣的好處是,一旦開始理性地分辨「那是誰的問題?」時,就不太容易有情緒了。

至於,要怎麼樣分辨那是誰的問題呢?誰有實質上的損失,就是誰的問題。譬如,小傢伙去大陸不願意穿長褲,這是誰的問題?我問媽媽:「他決定穿短褲,對你來說,你有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損失?」媽媽說:「上海 15 度,他穿短褲,一定會感冒。」

我說,感冒是他的事,雖然你也可以說,他感冒了,到後來還是變成你的事,可是他的問題發生在先,如果兩個人的問題,你都要處理,也必須按照順序,先處理他的,再處理你的。處理他的問題時,句子的主詞是「你」,處理自己的問題時,句子的主詞是「我」。

譬如,可以跟他說,「你不想穿長褲,是不是?你會覺得不方便、不舒服是不是?」猜出他的意思說給他聽,等到要表達自己的感覺或困擾的時候,可以跟他說,「萬一你感冒生病了,我會很心疼,」或者是「我可能沒有時間帶你去看病。」

也就是說,如果在問題發生的第一時刻,我們先不要想該怎麼辦,而是,判斷那是誰的問題,自然,就不容易有情緒,不但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透過「積極聆聽」「表達我的訊息」進一步的溝通,說不定還能協助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後,由你自己決定…

一位媽媽問我,「有的時候,我們全家要出席一些場合,兒子也願意去,那在服裝上就要有一些配合,什麼場合要穿什麼衣服,這件事情,每一次出門都還要溝通,還要勸,我就覺得好辛苦,可不可以告訴我,該怎麼做?」

我說,「很簡單,事先,花一些時間跟他談,譬如,告訴他,我們要參加的場合是什麼性質的場合,然後問他,是不是很樂意被邀請,如果是,那麼一起想一下,什麼樣的形式最容易表達我們是很樂意接受邀請的?同時,跟他說,一般人會以穿著合適的服裝,來表達自己的心意。至於小傢伙要用什麼樣的形式,請他想清楚,之後,就交給他做決定。事實上,不管他這一次的決定是什麼,我相信他都會把整件事放在腦袋裡琢磨,次數多了,他自然就有能力做出最適當的選擇。」

媽媽說,「如果,談完,他還是要照他的意思呢?」我說:「那就照他的意思啊!」

接著,我說了自己的經驗,我說,如果碰到跟兒子的意見不同的時候,在表達了看法之後,通常我還會跟他說,「最後,由你自己決定,無論你做什麼決定,我都支持你。萬一,因為你做的決定而失敗了,你一定要記住,那個時候,我不但不會跟你說,誰叫你當初不聽我的?我還會陪著你一起度過難關。」

聽我說到這裡,媽媽說:「哇!好難喔!」

我說,人生那麼長,他那一次的決定,即使客觀來說,不夠好,也只是一件小事,我堅持那樣做,是為了換取一個空間,什麼空間呢?萬一,他犯了什麼重大的錯誤,或是遭遇到什麼挫折、困難,在他最需要協助的時候,會先想到我。

所以,我不會在小事上規範他、制止他、否定他,為的就是換取一個機會,換取一個未來可能幫得上他的忙的機會。

就像,幾年前,台北有一家很有名的糕餅店老闆的女兒,三十幾歲,剛從美國唸書回來,跟朋友打麻將,輸了十萬塊,過了幾過月,朋友向她要,她沒有錢,朋友要她到泰國去帶東西,說,東西帶回來,欠的債不用還之外,還另外給她十萬塊。去了,才知道帶的是海洛因,她不肯,對方說:「如果不答應,就拍裸照,還會到你爸爸的店裡下毒。」

她一到桃園機場,就被抓了。爸爸去看她,跟她說:「你怎麼這麼糊塗,有事情為什麼不跟我商量?」

當時,看到這一則新聞,我想到的是,如果這個女兒過去曾經有那樣的經驗,在她做錯事的時候,爸爸不但不會責備她,還會支持她,協助她走過困境。或許,她就不會付出這樣的代價。

看到眼前這一對爸媽聽得很有感覺的樣子,我就順勢說了另外一個例子,也是差不多那個時候,有一個高中女孩援交,被警察抓到,警察用香菸在她胸前烙上了夜鶯兩個字。問題是,她怎麼能忍得住那個痛楚、承受得了那個羞辱呢?因為警察說:「不然,就通知你父母!」

還有一個例子,一個軍校生用媽媽的提款卡,買便宜手機,被詐騙集團騙了二十幾萬,事後,他怕被媽媽發現,結果搶了運鈔車。

這三個當事人,都是因為不敢告訴家人,不敢向家人求助,而付上了慘痛的代價。

所以,當父母的,可以的話,盡量不要在小事上,特別是生活規範上,不斷地要求孩子,更不要因為要求孩子而引發親子衝突,否則,我們賠上的,將會是失去了真正能夠幫助孩子的機會。

一個演講場合,一位媽媽提了一個問題,她說女兒小學六年級,學校在寒假要舉辦畢業旅行,之前,母女就有一個約定,如果做得到她們所約定的,女兒就可以參加畢業旅行。最近,畢業旅行已經開始報名了,女兒很想去,她也很想讓女兒去,可是,女兒並沒有做到當初的約定,怎麼辦?她還一再地強調,這個約定,當初,是經過女兒同意的。

我的立即反應是,「那就讓她去啊!」我的話一出口,現場就有好多聽眾,包括這位媽媽,都高興地拍著手。特別是這位媽媽的反應,讓我有些意外,規矩明明就是她自己定的,她為什麼會高興成那樣呢?我猜,她本來就想讓孩子參加,然而,女兒沒有做到那個約定也是事實,所以,她需要有人幫忙,幫忙給她一個解套的說法。

我問媽媽,「你們的約定是什麼?」媽媽說,「如果她考到前十名,就可以參加畢業旅行。」

我說,「孩子一定要在前十名,這樣的要求對孩子來說,有些困難也有些不合理,我舉一個例子,譬如,有一個小孩參加舞蹈比賽,媽媽要她,一定要得到第一名。我們站在小孩的立場來看一看實際的狀況,如果大人的要求是,要表現得很好,那麼,她必須很努力,但是,如果大人的要求是,非得得到第一名不可,那麼,她除了必須很努力之外,還要保證別人都比她差,這對孩子來說,就太難了。」

聽我說到這裡,大家都好高興,媽媽更是不斷地點著頭。

我接著又說,現在,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你答應我做到一個什麼,我才讓你去做你想要做的事。很快地,我們就會老去,如果,有一天,我坐在輪椅上,幫我推輪椅的那個傢伙跟我說,『趕快把藥吃掉,不然,今天就不推你出去散步!』唉呀!那我們要怎麼辦哪?」

大家又是一陣哈哈大笑,我沒有再多說什麼,我想,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剩下來的,就交給大家了。

◎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34期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董力玄/森小教師
住在這一寢的女孩們生活得很精彩,她們一起開畫廊,一起說故事,一起編劇排戲,發明許多有意思的遊戲,大家總是嘻嘻笑笑玩在一塊兒,創意無限,更厲害的是,她們還很有分工合作及溝通協調的能力,每個人依照自己的個性與喜好扮演遊戲中不同的角色,意見不合時,也能有條有理的討論出共識,讓遊戲繼續。對三、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實在很了不起!

不過,雖然大半個學期在和諧、歡樂的氣氛下度過,還是有些生活相處上的小摩擦逐漸浮出,困擾著她們。

幾個禮拜以來,陸續發生了一些事:有人的鏡子破掉,有人的布娃娃被扯壞,有人的仙人掌被打翻在枕頭上…這些事件,造成當事者的困擾,當我要幫忙處理時,其他人卻都異口同聲的說:「不是我弄的,我也不知道是誰弄的。」寢室的氣氛變得有些奇怪,孩子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受到了挑戰。

這個星期三晚上寢室時間,輪到玟儀發現不對勁,她的背包裡被倒了好多沙。

我一面幫忙玟儀清理背包,一面詢問寢室裡的孩子們,大家都說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是誰弄的。由於當天下午之後,玟儀都沒有和其他人玩在一起,我猜想,會被倒沙子,大概和這有一點關係。

玟儀心情很沮喪,個陪時,我輕輕抱著她,照顧她的委屈,問:「今天是不是有發生什麼不愉快?」

玟儀先是搖了搖頭,隔了好一會兒,才小小聲的說:「其實有不愉快啦,可是不能被別人聽到。」

原來,下午她本來跟宜婷在阿圖看書,後來宜婷先離開,等她回寢室的時候,宜婷不知道為什麼就不跟她玩了。玟儀覺得包包裡的沙是寢室裡的人弄的,因為其他人下午有在寢室玩沙。我問,要不要現在找大家談一談?玟儀想了想,說想要隔天早上先單獨跟宜婷談。

九點鐘,大家都躺好準備睡了,我也準備離開,突然聽到玟儀大叫一聲,原來她突然發現被子下面也被灑了一大灘沙,玟儀原本已經恢復笑容的臉,又垮了下來。

聽到玟儀的叫聲,其他孩子們紛紛從床上探出頭來表達關心,有人驚叫著:「哇!也太多沙了吧!」也有人同情的說:「好可憐喔!」

玟儀低著頭研究床上的沙,發現,「這是我跟宜婷之前一起找到的沙啊!」宜婷楞了一下,很快地、小小聲地應了一句:「喔,對不起。」我轉頭問其他人,「你們下午有在寢室玩沙,所以,這些沙子是你們倒的囉?」大家紛紛搖頭否認,我不禁覺得奇怪:「那為什麼宜婷剛剛要說對不起?」

「有嗎?」「她沒有說對不起啊?」另外兩個孩子大聲的反駁。

玟儀滿臉狐疑,「我也有聽到宜婷說對不起耶,難道是我們聽錯了嗎?」

我看著孩子們的表情,不信任和懷疑的味道愈來愈重,再這樣繼續下去,大家就要互相質問、自我防衛起來了。

我決定開門見山地說:「發生這樣的事,被惡整的人會很難受是一定的,可是,為什麼有人要這樣做,一定也有原因,或許玟儀有什麼地方讓做這件事情的人不舒服、生氣,所以有人選擇用這樣的方法表達自己的委屈。但親愛的孩子們,我們幾個人每天一起生活在這間寢室裡,如果你對任何人有什麼不滿或委屈,直接把事情說出來,讓彼此知道,一起解決,會是最好的方法。」

宜婷聽我這樣一說馬上回道:「我們沒有委屈啊!」我笑著提醒她們:「但宜婷、其琪、佳淳,前幾天妳們才告訴我,最近和玟儀相處的時候覺得有些委屈,而玟儀在和你們相處的時候,其實也有她的委屈,但你們都不知道耶。」

被我這樣提醒,一直認真聽我說話的佳淳,突然大聲的說:「那我們現在來談!」

其琪在旁一聽,也馬上附和,「我也要!現在就來談!」

這才發現,在場的每一個人,包括剛剛一直還沒有出聲的承熹,都有「委屈」想跟玟儀說,我看看錶,雖然已經過了就寢時間,但現在大家有了一起好好面對問題的氣氛,決定把握當下,讓大家都說一說。


她們不喜歡的事情…
 
我請孩子們圍坐一圈,讓彼此都能看到每一個人,我特別選坐在玟儀旁邊,摟著她,先做一個開場:「現在四個人都有話想對玟儀說,但玟儀只有一人,你們人多,又都是針對她,我猜這樣會讓人有點緊張…」

話還沒說完,佳淳就接口:「那我們一個一個慢慢說!」

看著孩子們一個個認真、善良的臉龐,我知道她們懂我的意思,心裡好讚嘆。對話就正式開始囉!

佳淳第一個說:「玟儀,我們不喜歡你說:『不和我玩的話,我就…(擺出一個可怕的表情和一個搔癢的動作)』,你以後可不可以不要這樣?」

其琪和宜婷點頭附和。我問她們,「為什麼不喜歡玟儀這樣?」

她們說,因為「不喜歡被搔癢」「真的有被她搔過,很難受」,而且,「這樣說讓我有被威脅的感覺…」

我再問玟儀,「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玟儀不好意思地回答,「因為在家裡都這樣和爸爸玩,習慣了。」

佳淳很認真、很誠懇地看著玟儀:「那你可以改一下嗎?」玟儀用力地點點頭:「好!可以!」

因為大家沒有指責的意思,所以原本有些緊繃、有點怕怕的玟儀,經過這一段對話,漸漸能夠放鬆,也可以抬頭了。

接著換承熹:「有時候玟儀會跟我講秘密,可是講完之後會說:『你不能告訴別人喔,不然我掐死你!』我不喜歡這樣。」

旁邊的人點頭附和,同時還補充:「宜婷也會這樣!」宜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聽到這樣的話有什麼感覺?」我問。

「覺得很害怕」「晚上睡覺還會擔心真的有人要來掐我脖子一樣。」「也是被威脅!」
我對玟儀和宜婷說:「這樣的話會讓人覺得恐懼,以後也不要這樣說,好不好?」兩人一起點點頭。

接著,佳淳又有話要說:「我上次也被惡整,仙人掌打翻在枕頭上,衣櫃裡還裝了陷阱,一打開門就有東西掉下來,我差點被打到。那個時候都沒有人承認!」佳淳笑笑的,但是用有點埋怨的眼神看著宜婷和玟儀,「後來宜婷對我承認了,說是她和玟儀一起弄的。」

我問佳淳:「那時候是什麼感覺?」她撇了撇嘴:「很生氣啊,很想哭…」

再問:「那妳知道她們為什麼要那樣弄妳嗎?」佳淳皺著眉頭說:「不知道。」

我問宜婷和玟儀,「那時候為什麼那樣做?」

「嗯,好像是因為…」她們兩個想了很久,不好意思地說,「忘記了…」

「不過,是有原因的對不對?」我說,「只是那時候大家都沒說,佳淳被整得莫名其妙,到現在都不知道哪裡有問題,只知道自己被整了、好難受,可是讓你們不喜歡的事情,還是有可能會再發生,因為你們沒有讓佳淳知道。但是像剛剛我們討論『覺得被威脅』的那些事,很清楚地說出了自己的感覺,對方就知道她應該怎麼改,這樣,就可以讓彼此之間相處的愈來愈好!」


說不出來的話都說掉了
 
最後,終於輪到玟儀說她的委屈,她問宜婷為什麼下午不跟她玩。

宜婷說:「有時候就是不想一起玩啊,因為我想玩的跟你想玩的不一樣。」

我幫忙多說了一點:「每個人都會有想要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但也會有想要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而且每個人想要『跟別人在一起』和『想要單獨』的比例又不一樣喔!」我伸手比了比,「有些人喜歡『和別人一起』多一些,有些人卻很需要『自己獨處』,這是每個人的差異,每個人也都有權利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大家彼此尊重,相處起來才會比較愉快。」

玟儀和其琪不約而同地說:「我是比較喜歡和別人一起的那種!」

佳淳說:「那像承熹就是喜歡自己一個人的。」

承熹在一旁猛力點頭,她在這一方面很有感觸,因為當她想要做自己的事情時,其他人會說:「你不跟我們玩我們就不跟你作朋友」,讓她十分困擾。

談了半個小時,看著孩子們把好多積壓在心裡的話說了出來,解開猜疑、澄清誤會,雖然時間晚了,已經有人開始打呵欠了,大家卻似乎愈來愈有精神!這時寢室的氣氛是讓人安心、信任。

結束談話前,我再回到玟儀的床被倒沙的事,孩子們還是說不是她們弄的,我就再次提醒:「有什麼委屈或不滿,把感覺說出來,才能讓彼此相處的愈來愈好!」

離開寢室前,孩子們依然情緒高昂,她們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還有些話想講,但是先不想讓我聽,等她們準備好了就會讓我知道。被這樣一說,我當然心裡癢癢的,好想知道她們要說什麼,但是撒撒嬌、鬧一鬧之後,還是留給女孩們一個空間,讓她們好好的說話。

半個多小時後,我再經過寢室,發現裡頭你一言我一語還十分熱烈,探頭進去提醒她們要早點睡,孩子們說,「好好好,馬上就要睡了!」看著她們一個個興奮的模樣,我也被感染:「雖然已經好晚好累,可是今天晚上你們一定把很多之前說不出來的話都說掉了,一定很值得,對不對?」

她們七嘴八舌地回道:「對對對!心裡的大石頭都放下來了!」「我現在心情好輕鬆喔!」「今天晚上一定可以睡的很好!」

 
還需要我幫什麼忙?
 
果然,隔天早上,每個人都用燦爛地笑容和我說早安!還興奮地拍著胸脯說,「把話說出來,好輕鬆喔,睡得真好!」這個早晨,五個人感情好得不得了,同進同出,一起刷牙、洗臉、吃早餐,開心的程度,讓周遭的人不多看一眼都很難。

我好不容易找了個空檔,單獨問玟儀,「昨天晚上被倒沙子的事,還需要我幫什麼忙?」玟儀笑了笑說:「不用了啦,」然後神秘地說:「昨天晚上你走了之後,宜婷她們都告訴我了。」

哈!原來,她們不好意思讓我知道的,是這件事情啊!
 


 
•  故事中的人名都是真的,也徵求過她們五位小姐的同意。   
◎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36期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寫一點點說明給完全不清楚這事的人:圖博,指的就是我們習慣說的「西藏」。
圖博抗暴五十週年遊行,是由「圖博抗暴五十週年聯盟」發起的,基金會也是這個聯盟的一員:)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要發起這樣的活動?
可以先看看這一段在網站上的文字

1959年3月10日,拉薩的圖博人走上街頭,要求中國撤出自1949年後進駐圖博的軍隊,幾周後,數以萬計的圖博人在這場抗暴中傷亡殉難,寺廟被大舉破壞,達賴喇嘛帶領著十二萬名圖博人自此流亡印度,展開至今長達半個世紀無法回家、沒有自由的日子。
每年3月10日是「圖博抗暴紀念日」,全球圖博人和關心圖博的人都在這一天紀念起義抗暴勇敢犧牲的圖博人民,今年適逢50周年,意義更顯重大。尤其去(2008)年3月再度爆發中國武力鎮壓圖博,舉世震驚,顯示出中國對圖博的極權統治毫未改善。根據保守估計,至今因314事件而死亡的人數至少有218人,60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蹤。

簡單的說,從中國強行控制圖博以來,這是圖博抗暴的第五十週年,他們即便被血腥鎮壓、流亡世界各地,仍然很努力的想要爭取自己國家的獨立尊嚴與自由。

為了讓我們的孩子理解世界真實的樣貌(而不是被掩蓋過的事實),也因為圖博的人們,很需要朋友的聲援,讓他們感受到,在世界上並不孤單,而是有許多的人支持他們追尋一種自由而非集權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邀請你在3月14這一天,一起去遊行。

來吧,邀請你為這個世界的公義,站出來。

PS:關於圖博更多詳細的訊息,可參見圖博抗暴五十週年網站,或上網以「圖博抗暴」為關鍵字搜尋。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x24new flag.gif ◎作者:札西慈仁 Tashi Tsering(圖博青年會台灣分會主席)

親愛的朋友, 最近我時常回想過去…


雖然當時我還沒有出生,但是 50 年前,我的父母是如何跟隨達賴喇嘛尊者逃亡印度?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達蘭薩拉落腳,在異國努力掙得溫飽,有了多餘的錢卻也不願意在印度置產,因為,他們想要回家!


十多年前,我受到 西藏青年會 (TYC) 的啟蒙,開始參與圖博獨立運動,也曾經因為在中國大使館前抗議,而在印度新德里的監獄關了一個多月。


之後,我來到了台灣,因為我知道,台灣是一個我可以學習的地方,我想學中文(雖然最後還是沒能學會讀寫)、我想從你們身上知道如何和中國對抗。八年前,我們第一次在台灣有了 310 遊行。當時,人不多,只有 8 個圖博人,我們自己規劃路線、做標語、喊口號,雖然很多路人搞不清楚我們在喊什麼,但我們心中依然充滿熱血, Free Tibet 是喊給我們自己聽的,要我們堅定意志!


後來,認識台權會的朋友幫忙將我們的訴求、聲明翻譯成中文,並且也幫我們通知記者採訪。漸漸的,台灣越來越多朋友知道這些圖博人在搞什麼?!遊行的人也開始變多了 … 大約在 2006 年的時候,台灣一些支持圖博的朋友,成立了圖博之友會;一直到今年圖博抗暴 50 週年,甚至我們大家還共同發起了一個【 圖博抗暴 50 週年行動聯盟 】。


當然,今年, 2009 年還有一件最特別的事情那就是:高雄市政府正式宣佈 310 是圖博日。過去,每次的圖博活動,我們總是帶著圖博的國旗 - 雪山獅子旗跑遍各地,用力搖旗吶喊。但是今年我們終於可以讓旗杆立在地上,扎扎實實的升起國旗,我現在就可以想像那種感動。


雪獅旗 50 年來,陪伴著流亡的圖博人走遍世界各地。全世界有許多人支持我們,到目前為止,已經有 6000 多個城市宣佈 310 是圖博日。但是有時候想,世界上應該不會有所謂的美國日、德國日、法國日 … 吧?就是像我們這樣被極權強制佔領、統治、讓人民被迫流亡海外的國家,才會需要有人幫我們定一個【日】。如果可以,或許圖博人不會希望有圖博日,我們希望回到自己的家,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扎實實的升起我們的雪山獅子旗。


這個願望可能很難在短時間達成, 50 年了,圖博人還有雪山獅子旗都還是漂流著,但是,我們不希望還要花下一個 50 年來達成回家的目標,我們不希望下一代和我們一樣沒有根。


所以,所有圖博人真的希望得到您們的幫忙,得到台灣朋友的幫忙,得到全世界的幫忙,讓中國知道︰中國的作為是不對的,圖博是圖博人的,中共應該離開圖博!


因此,希望您今年 310 可以參加高雄圖博日相關活動 ( 真的很可惜,同樣也是為了圖博 50 週年活動,我必須到日本去,所以不能待在台灣親眼目睹雪山獅子旗升起的那一刻,但我希望你們可以當我的眼睛,幫我做見證 );也希望大家可以參加 314 在台北的大遊行 ( 當天我會回來和大家站在一起 )!


如果圖博抗暴 50 週年系列活動您都無法參加,那我 懇切的請求您,在您的 MSN 、 Facebook 、 Gmail 、 Blog 或者是在其他網路工具上的顯示照片都換上 雪山獅子旗 !我們要讓全世界知道,不管中國如何封鎖,雪山獅子旗四處飄揚,終至有一天會回到我們的家 -TIBET !


Sincerely,
札西慈仁 Tashi Tsering
圖博青年會台灣分會主席
2009/03/05


PS. 抱歉,我不會寫中文,謝謝台灣朋友將我的話整理成這封信!

‧ 310 圖博抗暴五十周年遊行報名 - 高雄場 (3/10)
‧ 310 圖博抗暴五十周年遊行報名 - 台北場 (3/14)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