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學設計 ◎森小教師群
整理 ◎森小教師群.林青蘭

「這個學期的學期主題是什麼?」,開學的第五週,特別課上問中年級的孩子,孩子們回應得很快:反戰!

是的,開學以來孩子們聽聞了不少人類歷史上的戰爭。開學典禮上老師們的戲劇演出,讓孩子印象深刻,特別是,關於戰爭引起的傷痛及死亡;人文地平線課上也比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世界局勢及國與國的對談(森小沒有歷史、地理、社會、健康教育、生活與倫理等科別,第四學期開始統整為「人文地平線」及「生命的展現」,這學期已是第39學期);全校的孩子都看了圖博的紀錄片【邁向西藏自由之路】,高年級且和紀錄片導演有一些對談。

而教室外的走廊看板上,開學的第一天就張貼著兩首詩文:李敏勇的《國家》和陳黎的《戰爭交響曲》。不時,有孩子站在這兩張看板前,讀著上面的詩句。

「什麼啊?」,讀《戰爭交響曲》不少孩子第一個反應是這個。

「你覺得這在說什麼?」老師問。

「阿兵哥啊!」孩子答。

「那,怎麼兵字怪怪的?」老師問。

「嗯…少寫了幾劃…」孩子答。

「你覺得兵字下面那兩點,像阿兵哥的什麼?」老師問。

「嗯,耶,啊腳…」另一個孩子答。

「那,發生了什麼事?」老師問。

「因為打仗…」另一個孩子答。

「那,兩腳都沒有了哦?」孩子指著「丘」字問。

「嗯,可能是,還有,那字是小土堆的意思。」老師說。

「啊—,知道了,死了嘛!哦—哦—哦—」,一個孩子說。

「什麼?」,有孩子還不明白。

「丘,是小土堆,墳墓的意思。」老師說。

「哦—死了哦?」孩子明白了。

這幾個三年級的孩子眼神亮了起來,有的跳著離開,有的,留在原地,繼續注視這偌大一篇詩文裡,僅有的幾個字「兵」、「乒」、「乓」、「丘」。

「反戰」這兩個字,森小的孩子是熟悉的,幾乎是每學期,森小的老師總會和孩子們談玩具槍、槍戰遊戲所可能引發的人的暴力傾向,及,想要控制人、傷人、置人於死地(或制服人)的意識型態。而這學期是老師們第一次大張旗鼓一個接一個談戰爭,所以,「反戰」是孩子們的第一個反應,但,還不是精準的文字。就再問孩子:再想想,學期主題是什麼?

有孩子說:反暴力!

嗯,是的,開學日有個闖關的教學活動,老師們精心地設計了幾個站,讓孩子們一站一站透過不同的子題,深入探究人的內在為什麼會存在著暴力?

 

第一關:人,是狼,還是羊?

請孩子就「人,是狼,還是羊?」做直覺上的選擇,一進到這一關(教室)就請孩子選邊站。

接下來,老師和孩子們說的是,這問題在人類歷史上一直爭議不休,和孩子簡約說明,有孟子的性善論及荀子的性惡論,猶太舊約聖經及基督教新約聖經上也不同的解說,所以,心理學家佛洛姆在他的著作《人的心》裡再提問及試著回答:人,是狼,還是羊?

再請孩子們選站一次:人,是狼,還是羊?

接下來,和孩子一起談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裡,有戰爭、殺人、欺騙、謾罵、嘲笑…,那麼,人,是狼,還是羊?請孩子們再選一次。

接下來,老師們提出一個方法—從研究來找答案,關於這個問題人類做過什麼研究?例如,珍古德看到黑猩猩會夥同同伴有組織、有計畫的殘殺另一「部落」落單的黑猩猩,才知道黑猩猩的天性是善惡並存的:對自己群體內的夥伴友善,但,對其他群體卻暴力相待。那麼人類的狀況呢?

有人研究訪談參與美伊戰爭的美國軍人,軍人的反應是「不把敵人當成同類(人類)」。另外,還有群體認同的心理實驗,將一群人分成藍綠兩隊,分別代表囚犯及守衛,一開始只是實驗性質,兩方都只是在演戲;但,實驗的過程卻又很真實地呈現出很不相同的控制(守衛)與被控制(囚犯)的關係。

談到這兒,再讓孩子選一次:人,是狼,還是羊?

老師們還談了實驗觀察比較善爭好鬥的恆河猴和寬容隨性的短尾猴(身材比較高大),把牠們放在一起,兩種不同猴群的反應。也說肯亞東非狒狒的故事,族群裡原本凶狠的公狒狒消失之後,族群的互動有了變化。

這一關最後,和孩子談科學研究,研究發現人的內在裡有一個影響「暴力」的基因,這種基因能觸發大腦分泌特殊物質,破壞神經遞質,這種「化學信使」過多,就會讓人的情緒產生衝動。針對這個基因做研究,結果有以下:

1.強迫性交流會造成兒童和成年人的好鬥性(相互敵對和過分縱容的親子實驗);

2.針對有影響暴力基因的孩子做研究觀察,發現良好的教育、細心呵護、家長的愛心和耐心,可以馴化那些攜帶暴力傾向基因的孩子;

3.一個過動的孩子亨利的故事,亨利在心理醫師的協助下,父母改變了對待的方式,亨利也有了不同的轉變。

有意思的是,一開始,孩子們多數選站到狼的那一邊,聽了一個一個故事及實驗之後,有比較多的孩子傾向於選站到羊的那一邊。孩子們也能感受到環境及大人的對待,是關鍵的因素,暴力是學習來的,學習對象或環境不同,會影響人的暴力行為。

所以,人,是狼,是羊?爭辯不是重點,人想選擇往哪一邊走才是要點。

附註:這關的參考書目是《猿形畢露》、《人的心》、《破壞性情緒管理》。

 

第二關:「打」拼地圖


老師們先在黑板上張掛世界地圖,簡介五大洲,請孩子們先猜猜「世界之最」各是在哪一洲?

最有錢?最窮?人口最密集?最快樂?最民主?(以上都舉出這些「之最」的意義是什麼,例如:最窮,是代表人生活有困難的意思;最密集是表示每個人分到的土地比較少…),而最民主可以用人權指數來判斷,特別和孩子們談「人權指數最高」和「體罰」的關係。

接著,和孩子們談「禁止體罰這件事好不好?」,為什麼要禁止一件事?「體罰不好」的觀念是最近才出現的嗎?

其實,一七八三年,也就是距今兩百二十六年前,波蘭就有人覺得打是不好的,當時的政府就已經禁止體罰了,只是沒有立法規定。

所以,老師們在世界地圖上貼上一些綠點(代表禁止體罰的國家),簡介第一個立法規定禁止體罰的國家是瑞典(一九七九年,距今三十年前),問孩子們:台灣,是可以貼上綠點的國家嗎?

向孩子們說明,台灣也在二○○六年十二月成為第109個立法禁止體罰的國家,所以,世界地圖上應該還有107個以上的綠點,而且也有越來越多國家立法禁止體罰了。再多貼一些綠點,讓孩子們有感覺,例如,歐洲反體罰國家特多、非洲也有立法禁止的國家,還有菲律賓、以色列…特別跟孩子說到美國的情形,由州政府決定,而不是國家。

下一步是,貼出目前有戰爭的地方(以紅點表示),孩子們就發現了,菲律賓跟以色列同時存在著紅點與綠點,問孩子:覺得怪怪的嗎?禁止打人或體罰的國家,竟然還發生戰爭?

舉以色列為例向孩子們說明,存在著的衝突主要來自宗教與信仰,另外,也舉例說一些猶太教的思想,例如:他們覺得「不忍權杖孩子的,是父母的錯」…

那麼,思想是最根本的問題嗎?請孩子們談談,在森小,我們不打人,而且是約定了不打人,他們的心裡怎麼想這件事?

附註:這關的參考資料是《人本教育札記》第165、171期,及教育時事。

(未完待續…)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教育札記〉242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