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Ⅰ:木頭週刊採訪米勒畫展

森小高年級的兩位孩子,在參展當天,完成了自己想要做的訪問及紀錄:《森小週刊》及《木頭週刊》:

木頭週刊採訪:宇      對象:森小四、五、六年級
1.    看畫之前、之後,你覺得米勒是個怎樣的人?
    —很會畫,有才華
    —是個很隨興的人
2.    你覺得在〈拾穗〉、〈晚禱〉這二幅畫當中,你最喜歡哪一個部分?他最想表達什麼?
    —最喜歡他的筆觸
    —最喜歡〈拾穗〉裡的那三個人
    —我覺得他們的眼神有點無奈,有點認命的感覺,落差大。   
    —最喜歡馬鈴薯
3.    你最喜歡哪幅畫,為什麼?
    —最喜歡〈拾穗〉,為什麼喔?不知道,就是有種感覺。
4.    你覺得哪幅畫正好能表達你現在的心情?
    —〈晚禱〉,就是很合我現在的心情。
    —〈夜晚〉,因為那個女的感覺很累的樣子,我現在也很累。

森小週刊採訪米勒畫展



附錄Ⅱ:針對「巴比松畫派」的提問

為什麼巴比松畫派要畫風景畫,不再畫戰爭、英雄、偉大的人物或天神?

森小學生回答—
因為他比較喜歡寫實的、純樸的;那很虛偽,且不想畫自己沒經歷的東西;讓有錢人看到窮人的生活,畫天神、英雄沒有真實意義;覺得不想再畫沒看過的人物,想畫寫實、有感覺的;畫膩了,想畫新的,風景畫給人放鬆的感覺;喜歡寫實的,不喜歡畫虛擬的;想要畫他身邊的人和風景,不想要畫不存在的人或東西;不畫拍馬屁,畫農村的人。畫英雄太拍馬屁;更靠近大自然,他們全都喜歡沈浸在對大自然的冥想中,以便探勘其深度…




附錄Ⅲ:對〈晚禱〉的提問

有人說〈晚禱〉是一幅有音樂的畫,猜想畫裡為什麼有音樂?你聽到了什麼?

森小學生回答—
鐘聲;教堂的鐘聲。人旁的籃子中,裝了很少的馬鈴薯,收成不好,農夫忙完了農事,晚鐘響起,農夫放下手邊的工作禱告,祈求神讓天災離開,他們能三餐溫飽;我聽到教堂的聲音,我覺得這幅畫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天暗暗的,他們的表情都不安;從畫中女禱告的姿勢和遠處的教堂感覺到有鐘聲…夕陽的光有音樂的感覺;聽到了祈禱的聲音;教堂的鐘在打,農人聽到而開始禱告;有一點悲傷的感覺…




附錄Ⅲ:對〈拾穗〉的提問

請你近看和遠看〈拾穗〉這幅畫,要請你比較一下,在你心中有沒有產生不一樣的感受?不同的感覺分別是什麼?

森小學生回答—
*近看:細膩的描繪出「下階人」的無奈,很真實,表情很真實!遠看:很生動,有真實感!
*悲傷、無奈可又很純樸,很美。看到真跡很感動!背景也襯托出拾穗女的貧窮無奈與地主的差別,而且右側那個老人已拾了很久的穗,左的那年輕的很年輕就要拾穗。
*近看那幅畫,畫得很細;遠看那幅畫,感覺很漂亮,好像一定要到最前看才行!
*遠看--痛;近看--有音樂。
*近看:畫中人是低頭的,覺得自己比他們高,但和他們的距離很近(他們就站在自己的身邊);遠看:遠遠的看到有人在拾穗。
*近的比較細膩,近的看會覺得愈看愈多東西;遠的比較生動,會覺得要動起來。
*近看會把焦點放在中間的人;遠看可以看到更多人物背後的小東西。
*近看有窮人和有錢人的差距。
*近看就覺得這有在拾穗,但遠看就覺得他們好辛苦的在拾穗。
*遠看我覺得很美,可是近看之後又覺得很可憐。
*拾穗看起來可以感覺到窮人很可悲,又有點高尚。
*因為遠看會覺得這幅畫沒什麼,近看會覺得裡面有一些機關。
*近看比較有感情,遠看比較沒感情。
*通常有點悲慘的畫背景都是黑暗的,但是這幅卻是光明的。
*近看看起來比較有蹲在那個人的面前,遠看就看起來比較壯觀。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29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