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羲 /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執行企畫
人本教育基金會由一群義工和工作人員,組了一個假日生活輔導小組,每個月開大約三到四次的會議討論教案,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下午到新店地方法院,擔任榮譽觀護人的工作,幫大約二十至三十位青少年上課。

來這裡上課的青少年,年齡大約十五歲至十八歲,有的還在上課,有的輟學了,有的常用的字不太會寫,有的高中不知道念了幾所,大多因為偷機車、販賣盜版光碟等原因,被法院裁定接受大約五到十次、每次兩個小時的假日生活輔導。


那個很給面子的小孩
在談這次教案和小孩回饋前,讓我先說一個小孩的故事。

這個小孩,來法院的時間大概有十次以上,他的上課和出席的狀況一直很好,特別是在我們很需要知道小孩的想法,但實在沒有小孩願意回應的時候,如果點名他發表意見,他每每都很給我們面子,適時振奮教案的氛圍。但是,我們的課程為了照顧程度比較落後的小孩,經常會調成比較緩慢的步調,他的回饋總是一邊稱讚課程精彩,一邊抱怨說,我們講得太簡單了,下次請講難一點的題目,講有深度一點的題目。

這個月要去法院前,我們接到他打電話到基金會問,今天是不是我們去上課?因為今天是他最後一次來假日生活輔導,執行完畢,他就結案了,所以他想確定是不是我們上課,如果不是我們上課,他寧可選擇打工。這個小孩的決定,在執行教案前產生一股暖洋洋的電流,直直穿透每個義工。


無所不在的歧視
這個月,教案的主題是歧視。

長期接觸小孩的經驗告訴我們,法院的小孩遠比一般小孩更加敏感與細緻,平常人失去感覺,變得麻木的事情,他們依然保有最真的感受,而情緒也早已被撩撥得波濤洶湧。設計「歧視」這個教案的時候,我們第一優先考慮的就是,避免小孩以前不愉快的經驗,讓他們一聽到這個議題,便先入為主地認定大人又要說教了。

所以,我們決定先不跟小孩談教案的主題是什麼,改用小孩毫不覺察的事件或情境,習以為常的戲謔口語當例子,讓小孩自己覺察,「差異」無所不在。我們相信,讓小孩看清差異,並協助他們整理心情,他們的敏感與細緻一定可以引導他們發展出面對差異的能力與方法。

首先我們搭配今昔對比的圖片,跟小孩談公共空間或家庭空間,以前到現在,體貼不同使用者的個別需求所做的改變。

再來我們談校園內大人與小孩的肢體暴力,因為大人與小孩的階級差異而有不同被對待的結果。我們以二○○六年十二月花蓮中城國小爆發的體罰事件和小孩之間在校園內打架,來當成對比,跟小孩談老師打學生,讓學生和家長身心飽受創傷,不用停職不用被輔導,判了刑期,可以換成四萬元台幣罰金了事;小孩在學校打架卻要被記過、退學、輔導轉學,請小孩想想,為什麼兩者之間會出現這樣的差異?

接著我們介紹「台客」。我們先講「台客」的淵源,點破現在大家用這個辭彙時,說的人,本質是帶著輕蔑的態度,聽的人,事實上是有被訕笑的真實情況。面對這種嘲諷,有人主張這是種污辱,必須立刻停止使用,推動社會去污名化;有另外一批人,像搖滾歌手伍佰,認為要用轉化的方式,把揶揄變成自己特有的風格,舉辦台客搖滾嘉年華。

最後我們談,東西方語言不約而同透露了社會對於左撇子的輕視。因為閩南語說左手,是「倒手」,右手則是「正手」;英文中的左邊是left,字根有「衰弱」的意思,右邊是right,就是「正確的」,然而很多左撇子被矯正成右撇子後,不覺得哪裡不好,習以為常地生活著。


寫下被歧視的經驗
四十分鐘過去,只有一開始三個小孩,在課堂小小打了瞌睡,醒來後也加入聽課行列,而且每個小孩都聚精會神地聽著我們說的故事,思索著我們提出來的問題,特別是講到校園體罰和左右手這兩個例子的時候,小孩的表情與反應,顯示他們很在乎也很渴求想知道更多。

這個想明白事理、學習新知的氣氛,再次鼓舞了所有參與授課的義工,對於之後要進行的小組討論,原本沒有把握的我們,在下課休息的言談間也都充滿了信心。

小組討論的時間,依照過去的經驗,小孩比較願意把想法寫下來,直接兜小孩發言,效果好好壞壞情況難以預料。所以,我們在設計教案時,決定先擬定三個問題,依序是:「歧視人的人在想什麼?」「人為什麼要歧視人?」「下次再被歧視,你會怎麼辦?」小孩可以一面填寫問卷,一面整理自己的思緒。

之後再由每個帶組的大人,說一個自己感覺被歧視的故事開始,讓小孩知道,大人也會遇到這些不開心的事情,也會因此感覺憤怒、不受尊重。最後,大人再藉由問卷上的資料,和小孩聊他們的經驗和想法。憑藉小孩自己的文字和小孩討論,效果的確很好,每一組小組討論,都有很深刻地回饋。


小孩的發言和回饋
以下是我們整理小孩的發言和回饋:

小孩A:
我覺得我爸爸要求我的事情,他其實也做不到,我以後一定不要變成這樣的大人。而那些歧視人的人,是很需要自我肯定的,所以才看不起別人。當我自己下次被歧視後,我會選擇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並提醒自己不能犯一樣的錯。

小孩B:
我會故意去逗那些功課好、看不起我的同學,因為我更看不起他們。我曾經把一個同學惹到動手打了我,結果老師沒有處罰那位同學,我以前只是生氣,現在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待遇了。

小孩C:
會歧視人的人,是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有一天變成他們歧視的對象。

小孩D:
這個教案真正要談的內容是,人如何看待和自己有差異的人,而那些歧視人的人,應該是很自卑的,當他自己下次被歧視後,他會選擇默默無言地離開。

小孩E:
我覺得歧視別人是人性,當我下次被歧視了,我會跟對方講道理。

最令我們覺得感動的,是小孩E說的另一段話:「針對這個教案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但是這個教案讓我想開了很多糾結在我心中的事情。」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25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