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芬(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總監)

我認識一個一年級的小孩,十分容易被激怒,和人一起玩球的時候,只要不小心漏接,被說一句「哈哈,笨蛋!」,就足以令他暴怒一場,完全忘掉自己曾經如何地會接球,而且前面十幾球都沒漏接過。在我們看來,他這樣實在冤枉得很。

後來我們想了一個方法幫助他,每當發現他就要發作了,把握時機馬上對他說:「人家那樣說你,你只覺得他說得不對就生氣,但你想想,你真的會因為有人那樣說,就真的會變成那樣嗎?為了不是真的事情而生氣,不划算,而且會讓對方覺得你好好玩。」

類似的話說了幾個月,我們正擔心他怕不被煩死了;沒想到就看到這一幕:一個三年級的孩子正拿言語激怒他,眼看他就要爆炸了,就在那一瞬間,他居然倒吸一口氣,很「淡定」地向對方說:「我知道你接下來要講什麼,但不管你講什麼,都是為了讓我生氣,所以我才不會理你。」說完轉身就走,留下那個大孩子獨自錯愕。

目睹這精采一幕的大人們,無不奔相走告:這小傢伙太厲害了,竟然就這樣脫胎換骨了;但在我心裡,卻浮出一個聲音:孩子能,大人難道不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札記上「猶太爸爸,台灣媽媽」那個專欄的文章,就要集結出書了

(書裡還有多篇沒有在札記發表過);因為要寫推薦文,又拿初稿來復習了一遍,難免又想起那個老句型:猶太人能,台灣人能不能?

其實,傳統上,猶太人重視的教育就不只是讀書寫字而已,而是思辨能力!自古以來,他們就會將討論聖典過程中的不同意見整理成教材,以供教育之用,同時非常重視彼此的討論與答辯,因此,即便目前對聖典的詮釋已有統一答案,但卻在教育上確保了未來可能的改變,因為時代不同了,答案就可能改變。因此,「眼前的權威不一定永遠都對」早成為猶太教育的重要傳統價值觀,難怪他們所建立的國家,雖然經常處於備戰狀態,竟是強調民主的教育;而這個聖典允許鞭打孩子的民族,竟然立法禁止體罰(包含學校及家庭),我由此看到擁抱傳統的猶太人並非自己文化的俘虜,反而是改變文化的基因。

就像孩子可以改變自己一樣,「台灣人能不能?」不是文化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問題。我們的確受到過往教育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但我們卻不必是過去教育和傳統文化的俘虜,我們有能力改變自己,只要我們選擇—改變。

 

 

*原文刊載於279期人本教育札記「陪孩子上學去」專欄。

*插圖作者為 PINBOX 此圖是她為430不打小孩日畫的一系列插圖之一。

*文中提到「猶太爸爸,台灣媽媽」那個專欄的文章集結而成的專書是《孩子我要你作自己》,作者吳維寧,預定九月初由旺旺出版社出版(此旺旺出版社與旺中集團無關噢!只是湊巧同名。)

 

====================================================================================

教養,是一種選擇。而身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若總是單打獨鬥,必然相當無力且辛苦。
「人本教育學程」邀請您來為自己找到好支援!
第四季開設三門課程

「教育與教育問題」帶您從制度面、社會面瞭解教育問題,脫離「小螺絲釘」的無能為力感。
「語言與語言學習」帶您透過「語言學」這種廣為學者所知,卻少為教育工作者知道的學問,重新瞭解語言與語言學習。
「教學方法」由史英老師親自授課,透過各種具體案例的討論與調整,期望讓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教得好,教得愉快。

詳情請見 http://hef1987.pixnet.net或電洽02-23670151轉1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