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芬(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總監)

七月帶梯隊時,和幾個四、五年級的孩子聊天,他們感嘆營隊時光飛逝,有人說他接下來就要去補習了。但,暑假才剛開始耶!而且現在補習,等到開學不會忘光了嗎?孩子們說:「補習班會考試啊!考不好會處罰,考得好,爸媽還有獎品。」

接下來,大家七嘴八舌談論考幾分會有什麼獎賞,有與分數對價的賞金,也有玩具禮品;至於考不好時的處罰,除了打罵之外,也有扣零用錢。我問:「如果沒有那些獎品或處罰,你們還會認真學習嗎?」孩子們一時愕然,一會兒有人支支吾吾地說:「應該不大會吧!」我問:「你們不覺得學會一件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很有趣嗎?」一個孩子說:「上課那些都很無聊,我是為了不要被處罰才唸的。」營隊時光如此寶貴,實在應該多聊聊令人開心的事,煞風景的話題就此打住!

然而,那些對話引發的感慨卻沒完沒了,我想起一位認識的家長,他甚至非常認真的制定賞罰條例,孩子做哪些事會得到獎勵、做哪些事會得到處罰,寫得清清楚楚,其中當然包括成績表現在內,我還記得他是反對用打罵逼出成績的,他有切身之痛,知道那都是「假的」,所以他的賞罰政策多為物質與金錢誘因,比起棍子,改用「胡蘿蔔」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只是,效果到底怎樣呢?或許,營隊的孩子們已經給了答案。

「讀書是自己的事」,這話我們從小耳熟能詳,但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是被逼著讀書,我們早也知之甚詳;被逼著讀書最好的結果,可能也不過是造就一群「相信有考試壓力才會進取」的人,而最糟的結果,卻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上製造學習挫敗,使他們相信自己「不是讀書的料」。

無論哪一種結果,讀書都不再是自己的事,人生好像是為了逃避處罰或爭取獎勵而存在似的,受罰或受獎成了人衡量自己價值的標誌。我不相信多數家長不了解這一點,但之所以還是繼續賞罰政策,恐怕是因為不相信孩子能自我負責的學習吧!如果我們承認這個原因,正好顯示我們自己就是過去不被信任下的犧牲者,如今無法斬斷輪迴的正在犧牲孩子品嚐學習樂趣、自我負責的機會。

其實,人性是希望自己表現得好,人做任何事也都有自然的後果要承擔,例如考試考不好會難受、發現自己粗心會扼腕、說謊會緊張害怕…這些自然的後果就是孩子學習自我負責的開端,我們得保持讓孩子擁有那些犯錯後的心情,設法幫助他面對以及修補那些不好的情緒,這是孩子最重要的自我學習;一旦獎懲介入,那些自然的後果就被我們製造的人為的後果取代了,孩子當然失去對自己負責的機會而變成只要對大人負責,大人也無形中阻斷了孩子的學習機會,卻還不停為孩子的主動學習問題傷神,這簡直是一場大人與孩子之間理不清的糊塗仗!

想要孩子保有終生的學習胃口,我想得先放棄獎懲吧!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278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