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台灣思想坦克 2011/08/17

 

對人本教育的質疑,是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過度競爭症候群」,就是擔心小孩只要跟人家不一樣就沒有前途,完全不考慮時代的變遷,已經使得「與眾不同」變成新的競爭資本。優秀的思考能力不是奠基於恐懼而是自信─自信是不可能透過打罵教育可以得到。

【撰文/吳麗芬(人本教育基金會文字與圖像總監)】

 

十八世紀時康德受到法國大革命成功的鼓舞說出:「人即目的,而非工具」。1989年把握台灣解嚴的機會,有一群人成立了「人本教育基金會」,以康德之言拉開改革教育核心價值的序幕,主張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以造就一個健全的人為唯一目標,反對國家利用教育遂行任何政治目的,進而針對國民教育長年積弊提出「教育權利宣言」,主張未成年之學生有以下九大權利:維護尊嚴之權利、充分發展之權利、正常生活之權利、追求知識之權利、免於歧視之權利、免被欺騙之權利、拒絕教唆之權利、獨立思考之權利、要求改革教育之權利。跟康德不同的是,懷有理想之外,他們以行動追求實踐,20多年來最主要的實踐道路,就是樹立典範、啟蒙大眾,挑戰舊有價值。

台灣的教育歷經日本殖民以及國民政府黨國教育,可說是兼具威權專制、白色恐怖與科舉醬缸三種文化底子,百年來教育的內容跟制度要不以國家或領袖為本,要不以恐懼為本、以考試為本,其所強調的價值就是「求生存」,而最佳生存之道便是「受馴服、爭功名」,想要轉變成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尊嚴與價值,該怎麼做呢?待英明領袖登高一呼?抑或遊說立法除舊佈新?

 

多元教育選擇權仍有待追尋

人本教育基金會的創會董事長史英20年前就說過:「教育的改革必須透過教育的手段,政治力並不可靠」。確實,價值典範的移轉需要來自思想觀念的改變,沒有足夠的社會啟蒙,無論立什麼法都是虛的。再者,提倡新價值就需要給社會新典範,因此,實踐人本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成立符合人本教育理想的新學校─「森林小學」。

在箝制私人興學的年代,體制外的森小引爆了政府跟人民之間的「教育權」爭奪戰,至今,人民仍只獲得初步的勝利。從私人辦學的角度看,師資選擇的自由度依舊很小,沒有教師證但教學能力很好的教師無法獲得承認。從家長教育選擇權角度看,體制教育學校雖多但皆屬同質,體制外除了森小之外,還陸續出現種籽、華德福等理念型學校,雖然多樣但名額少進入門檻高,顯見教育多元化仍是有待追尋之夢。

不過做為第一個體制外學校,森小最有價值的是強調落實人本教育,杜絕打罵加上創新教學,與創辦者人本教育基金會對體制教育毫不留情的揭發與批判兩者相互結合,成功引發台灣社會各種教育上的議論,一個教育價值論戰的思考舞台就此展開不曾落幕,例如有人就曾質疑人本這種類似愛的教育會造就新一代的「寵兒性格」、就業競爭力會低落等等,而人本也順勢提出反思:當前教育又造成新一代什麼性格?我們所不滿意的這個社會又是什麼教育所造就的?

圖:430國際不打小孩日遊行活動

 

優秀的思考能力奠基於自信而非恐懼

事實上,對人本教育的這類質疑,可以說是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過度競爭症候群」,這種病症的核心問題是「恐慌跟焦慮」,是百年來教育文化遺毒的作祟。此病症使人深怕自己不小心就被邊緣化,平移到教育上來,就是擔心小孩只要跟人家不一樣就沒有前途,完全不考慮時代的變遷已經使得「與眾不同」變成新的競爭資本。現代競爭的樣態也已經不是傳統的你死我活,與眾不同不是穿戴跟別人不同的衣裝,而是腦子裡要能思考別人不能思考的問題。優秀的思考能力不是奠基於恐懼而是自信─只要冷靜下來,任何人都知道自信不可能透過打罵教育可以得到。

然而,沒有打罵還不夠,培養自信真正的土壤是「愛」。人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說:「愛是照顧、責任、尊重以及了解」,又說「愛是喚醒愛的能力」,也就是說具有愛的能力的父母能夠愛小孩而不會導致什麼寵兒,但實際上要怎麼做?這對舊教育長大的台灣父母來說確實需要重新學習,20年來在人本教育基金會開設的父母成長班中,有許多這類家庭文化重建的例子,有心,沒有做不到的。

水泥地上開不出蓮花。要推動「人本教育」一定要先革除現有積弊,先讓教育變得正常,然後才能談理想教育怎麼落實,這也是台灣教育目前最大的課題。如果連中小學都不能正常,後面更高一層的教育還能正常嗎?讓我們自問:功課寫不完正常嗎?天天考試正常嗎?排名比序正常嗎?動輒打罵處罰正常嗎?只問成績不管人格正常嗎?掛羊頭賣狗肉能力分班正常嗎?國中辦得像補習班正常嗎?開除不了不適任教師正常嗎?少子化還升學困難正常嗎?面臨這麼多不正常教育現象而無所做為的政府正常嗎?

  

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來思考問題

事實上,我們的基礎教育距離正常還好遠。除了政策因素外,傳統文化從不把未成年者當成一個完整的個人來看待也是重要原因。孩子沒有地位,被要求聽大人的話往往是基於倫理而不是道理,也因此台灣的教育根本無法以學生為中心來思考及處理教育問題。發生校園事件,首先被在乎的永遠是校譽,其次是教師工作權,學生受教權只是「言必稱之物」。政府應該把教育正常化當成首要施政目標,同時在法治上確立受教權優位原則,革除教育積弊才有希望。

說到底,以人為本的教育尚難在現行體制下全面實踐。過去20年來有的只是個別教師的努力加上零星的體制內努力畢竟成不了燎原之勢。只有從體制之外,把每一種想要改革的教育,如小學教育、青少年教育、科學教育、數學教育、語文教育、藝術教育、特殊教育…….等通通豎立起新而多元的典範,並廣為宣傳,才能使體制教育的改革擺脫空洞口號而有明確的實踐道路。

 

原文網址: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368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