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興起這個念頭,還是不久之前的事。
 
自從廿週年以來,那麼一種「總要有個交待」的責任,就一直悄悄爬到肩上來,而且越來越沉重;然而,到底要怎麼交待呢?這不像當年辦學之初,只要跟人家說你想做什麼,無論是否天花亂墜,人們就願意乖乖聽著—以便等著看你到底做到了沒有。經過了廿年,現在的問題是,無論你做了什麼,人們都還想問:你確定這不是你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的說法?

所以,該找歷屆畢業生出來「當庭做證」嗎?但任何人都沒有對公眾說明自己成長經歷的義務:如果把今天的成就歸於當年的教育,那就是否定了當年的自己;如果說當年的教育害我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那又是否定今天的自己了—無論怎樣都得把自己賠上,這實在不是很公平的事。何況,只要不是每個畢業生都出席,人們又會想要聽聽那個沒來的傢伙會怎麼說。

更重要的是,教育是一個過程;要了解一種教育,是要了解那種教育每時每刻是怎麼發生的,而不是由它的結果往回推斷。舉例來說,如果真有一種測驗,能測出森小畢業生比較有創意,那也不能証明森小的教育有此功能;因為,很可能一開始就是比較有創意的家長和比較開放的家庭,才把小孩送到森小去的。影響一個人各方表現的因素非常之多,好的教育是使人比較能把諸多條件轉化往自己有利的方向;而所謂「有利」,又要涉及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所以—所以我苦惱不知如何「交待」之餘,有一天,終於就冒出了那個念頭:就讓森小小孩把他們每天在學校過的日子演給大家看吧!

但這時候距離學期結束只剩下不到兩個月了,我們於是全體總動員:學校裡,老師和六年級生展開密集討論,討論演出的內容;每次討論的逐字稿,即時送到我這個編劇的手上,以便寫成劇本;基金會則開始招募舞台、佈景、燈光、道具、多媒體等各個小組,至於服裝、化妝、導演等等,當然還得回到老師身上。

然而,我的苦惱並沒有真的減輕;他們給我的逐字稿,根本都是「心裡的話」,而並沒有故事和情節。這要怎麼辦呢?沒有故事和情節,又是由一群「外行人」倉促成軍而弄出來的表演,有誰要看?這兒的一個要點是,雖然終極的目的是要對社會說明森小的教育,但走到這個地步,早就排除了直接「說明」的形式,所以,總要能「吸引」人才行啊!

唯一的結論,就是它必須是真正的舞台劇,而不能只是小孩子在扮家家酒:《彼得與狼》也沒什麼故事和情節,但有普羅高菲夫的音樂;那麼,我們這一齣能有什麼呢?至少,語言要精練吧?對話要帶機鋒吧?內容要言之有物吧?而為了讓舞台更豐富和多樣化,我們還動用了視屏和多媒體。

但就要呈現的內容而言,舞台劇還有另一種先天的困難,例如課堂的場景,如果讓老師面對舞台前方,觀眾就看不到學生的動作和表情,如果反過來,觀眾就看不到老師,尤其是看不到黑板上寫了什麼,便不能了解上課的精義;所以,我們還特別安排了隱藏的live cam,把某些景象直接投影到螢幕上,觀眾於是可以同時看到舞台的不同面向。

所以,我是以寫「家裡的森林小學」有聲書的高標準,在製作這個劇。這麼一來,事情就更複雜了,連外聘專業人員都不願意接案,說是這根本是「正式」的多媒體舞台劇,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排演成功,更別說連一個有經驗的演員都沒有。而說起演員,還有更麻煩的事:我們的原則,是每個小孩都要有相當的戲份,不能像一般的兒童劇,主角只有二人,扣除配角數人,剩下的都只好演大樹;這麼一來,如何讓有些木訥害羞的小孩上場,就變成了最大的挑戰!所以—所以只好扣著邀請函不發,雖然台大小劇場早就訂好了,但如果實在演不成就不演,難不成還要付毀約金,除了付過的租金之外?

直到預定日期的前幾天,導演(也就是校長啦)才說,小孩應該可以了;這時再邀請各界當然已經來不及,何況,我也不是很相信他們真的「可以」,包括那烏合之眾的後台支援,大概也都是不太可以的吧?那天晚上,雖然還是坐無虛席,但都是學生家長和畢業舊生,一個外人也沒有。

我硬著頭皮坐在那兒等開演,一面聽旁邊的人說,剛剛還在排練。這時,我真是懊悔極了:怎麼會想出這麼一個餿主意?叫非專業的小孩子去演這麼難的劇,還弄得這麼「盛大」?等一下如果掛在台上演不下去,現場觀眾一定是會鼓掌,絕不會有噓聲的,但是,對這些小孩該是多大的打擊?這一切即將發生的不幸,都因我一人的異想天開而起⋯

然而,時間過得很快,我的眼淚還沒有乾掉的機會,小孩就已經在謝幕了;這真的是一個奇蹟,我心想;別的不說,單單是那麼冗長的台詞,他們怎麼能說得那麼自然,連一個吃螺絲的都沒有?還有那麼複雜的角色轉換,怎麼可能都記得?那麼細緻的隱喻和邏輯,怎麼都能拿捏得恰到好處?而這十三個六年級生,平常是多麼地「散散」!

我跑到後台去,沒想到老師和小孩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我們什麼時候「公演」?或巡迴演?好吧,這就是答案了,他們肯拚命努力到最後一分鐘,肯把渾身解數都使出來,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每一個小孩都「很願意」;至於為什麼願意,又願意些什麼?這就要請您來看正式的演出了。

森林小學,台灣體制外學校的開創者,匆匆地已經二十多年;現在,森小的小孩,要親自為您訴說「世上有那麼一個地方(劇名)」,劇中還穿插有歷屆畢業生的評論,所有這些,都正在等著您。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254期
註:7/3有一場森小畢業生的公演,劇名是「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劇本是由史英老師就孩子的提供的文字撰寫。演出森小的生活、森小理念、老師們如何帶孩子思考,而孩子們如何想事情、學習....等等。
邀請函上寫著:
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第一次,森小的孩子要演戲給大家看。

不是兒童劇,也不是好萊塢劇;那,會是個什麼樣的劇呢?
您,來看了就知道。
孩子們演的好不好?也許,決定於觀眾相不相信那是小孩演的。
這不是職業劇團,也不是兒童劇團;
是13歲的孩子試著要告訴人們—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地方。

圖:7/3的畢業公演邀請函,上面那張太小了,大的在這邊: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雅萍
Q:
人本的朋友們,大家好:
我的女兒六歲了,我和她約定好,每天放學回家要把鞋子歸位、整理書包,再洗洗手,然而她回家後不是鞋子脫了沒放回鞋櫃就開始拿書包裡的東西,就是東西從書包拿出來放一地沒歸位,又轉身做其他的事。

我試過協助孩子記住處理事情的順序,讓她自己畫下來,貼在門上供查看;也試著不干涉她,讓她用自己的步調去進行,請她再自行核對工作事項表,我再以口頭提醒她未完成的部份。一開始,她興緻高昂地「照表操課」,但約一週後,她又全忘了,東西收很久,且丟三落四,甚至沒完成就去和妹妹玩,變成必須我一個口令她一個動作。我認為這都是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也讓孩子可以自主,但為什麼好好講都沒有用,總要口氣嚴厲起來用命令才有用?

 

A:
親愛的媽媽:

「有個凡事可以自動自發做好的孩子,是每位爸媽的夢想…還好,這終究只是夢想,所以爸媽才能夠免於被孩子炒魷魚的擔心。」這雖然只是笑話,卻精準地點出爸媽們好像只能在這些「叮嚀」、「管教」、「提醒」中,找到自己作為父母的價值,拿掉這些,好像就什麼都不是了。父母對孩子的叮嚀、管教、提醒,本是人之常情,但我們可以用更貼近孩子需求的方式呈現。

您用的方法的確是在尊重孩子,乍看起來也很對:先講好作法↓讓孩子參與計劃的訂定↓讓孩子試著自己執行↓媽媽協助確認與提醒。就因為這一切看來很對,媽媽後來的生氣也就「理所當然」囉?其實,這樣的方式對大人比較合適,孩子由於發展尚未完全成熟,還需要多一點的細緻照顧。讓我們試著重新來過一次:


一、先想清楚我們想要孩子做到什麼?一次只要求一件事。

「放學回家要把鞋子歸位、整理書包後洗手」包含了三項要求:「鞋子歸位」、「整理書包」、「洗手」。大人看來好像只是連貫起來的動作,但對孩子來說,他是被一口氣要求做好三件事,我們最好一次選定一件事,讓孩子試著去完成,不但目標明確,也較容易累積孩子的成功經驗。這裡就先以「鞋子歸位」來談。


二、目標導向不是孩子的模式,要先幫助孩子找到動機,在過程中發現樂趣。

所謂的自動自發,應該是讓孩子有個正面的動機想去做某件事,這可能基於孩子自己的需求,或是孩子覺得做這件事是很愉快、有樂趣的,而不是怕爸媽的嘮叨,更不是出於恐懼。

我們先來看看,「鞋子歸位」這件事是出於媽媽的需求,還是孩子的需求?鞋子歸位的好處是:整齊、要再穿鞋時較方便,以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對於穿鞋時要花一點時間找另一隻鞋並不感到困擾,那這件事恐怕就是媽媽對「整齊」或者「不想很麻煩地幫孩子找鞋」的需求了。

雖然如此,媽媽還是可以想辦法讓「鞋子歸位」這件事做起來是開心的。六歲的孩子很容易兜,例如,媽媽可以先問問孩子想不想幫鞋子找個專屬的家?帶孩子設計一個她的鞋子的家,請無論如何都要尊重孩子的創意,儘管媽媽認為是極不順眼的東西,只要沒有什麼傷害性的後果,就不要干涉,它可以是一個有花邊的盒子、鞋子掛上去就有小燈會亮的子、一個小床等,請千萬記住,這是孩子的需求。

如果孩子對於設計鞋子的家不感興趣,那就跟孩子說清楚,鞋子不放好會讓家裡亂亂的,也會影響家人的進出,請孩子協助想個方法讓鞋子的亂不要影響到家人,例如,鞋子不一定得再放回鞋櫃裡(又要開鞋櫃、又要擺好、又要關鞋櫃…孩子覺得太麻煩了),或許就放個鞋盒在旁邊,請孩子將鞋子丟在裡頭便是。

 

無論孩子想不想將鞋子歸位,都先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件事帶來的困擾,雙方再互相協調出一個合適的方案。提醒爸爸媽媽,這樣的「協商」過程不是「讓步」,如果解讀為「讓步」,就不免心有委屈,其實,這種方式反而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如何與人「合作」,而不只是聽任人家擺佈。當然,在這過程中一定要時時肯定孩子的進步,並具體讚美,孩子很需要以一些成功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自己的能力感。

爸媽都希望孩子從小就養成好的習慣,只要孩子「生理」上的能力夠,就開始訓練他們,但很多事情往往不是孩子生理上有沒有能力做的問題,而是必須讓他們「心理」上了解做這件事的意義(大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爸媽一時沒辦法引導孩子找到意義,寧可先將做這件事的時程往後延,也不要因為急於一時,而弄壞了親子關係。

讓我們試著開始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意願、方式與能力,孩子會從這樣的經驗裡感受到被信任,也開始學著信任爸媽,這份信任關係,才是爸媽應該花力氣經營的,也才是父母價值的所在!

 

人本教育基金會敬上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248期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森小教師群
◆ 我不打人,因為打了人自己心裡會難受。我不打人,我打開窗戶呼吸新鮮空氣!  (力玄)
◆ 我不打人,因為那會好痛,不只身體痛,心也好痛!我不打人,但是我打破沙鍋問到底!  (昀蒨)
◆ 我不打人,因為我覺得人不能這樣對待人;我不打人,我打拳鍛練身體。  (瑞琴)
◆ 我不打人,因為每個生命都該被善待;我不打人,但是我打地鋪,這樣旅行比較省錢。  (雅瑄)
◆ 我不打人,因為打人會讓打人的人跟被打的人都很不愉快;我不打人,我打評量。  (尹蘋)
◆ 我不打人,因為我相信除了打人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問題;我不打人,我打牌,歡迎大家到這學期的牌藝社玩玩。  (乃瑜)
◆ 我不打人,因為打人和被打的人,都沒有辦法「成為他自己」。我不打人,我打坐。  (裕虹)
◆ 我不打人,我打呼!  (旻瑩)
◆ 我不打人,我寧可把時間花在享受生命裡的諸多美好;我不打人,我打扮我自己,為這個世界打光。  (義明)
◆ 我不打人 ,因為打人使我失去我自己;我不打人,因為,人真的可以不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菁頌)
◆ 我不打人,因為打人只能給人傷害,只能讓人害怕;我不打人,我打定主意也要你們通通都不打人。  (江萍)
◆ 我不打人,因為我也不希望被打;我不打人,我打水漂 、打彈珠、打毛線、打蝴蝶結;還有,我打從心裡歡迎大家!  (惠莉)

開學典禮上,森小的老師們用這些話,向孩子們及孩子們的爸媽介紹自己,同時,也為這學期的學期主題「建立一個不打人的國家」開場。

幾個學期來,我們和孩子談自由與秩序、談睡眠、談使別人快樂,都同時交錯著兩個軸線—個人以及群體。這個學期,我們想,是時候了,可以和孩子們再多談一些 群體的力量所可能促成的社會制度,或國家型態。就以「建立一個不打人的國家」為題,開學典禮上,老師們合演了幾幕獨白,讓時序拉回西元前的歐亞大陸、拉到 十八世紀的法國、二十世紀的美洲,還有,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


獨白是這樣開始的…


西元前一七六二年:我來自西元前一七六二年的兩河流域肥沃月彎,古巴比倫王國。自從我們的國王漢摩拉比,把一些過去的法律和我們社會上形成的習慣,收集起 來,刻在石柱上,我們有就有了人類文明的第一部法典《漢摩拉比法典》。這部法典,讓我們的社會變得很安定。以前會因為家裡有人偷了別人的東西,兩個家族就 互相殺來殺去,沒有結束。

現在,如果一個人傷了另一個人的眼睛,就罰他也失去眼睛。如果一個人折斷了別人的手或腳,他也會被折斷手腳。如果貴族階層的人打了貴族出身的人,要罰錢。 如果任何人的奴隸,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處割耳的刑罰。如果一個人偷了寺廟或商行的貨物,處死刑;接受贓物的人也處死刑。遭到搶劫,如果官府沒有抓到強 盜,我們只要發誓出自己的損失,然後由搶劫案發生地的市長或地方長官,償還我們的損失。如果是一條性命「已經失去了」,市長或地方長官就要付銀子給死者的 親屬。

有了這部法典,我們遇到的紛爭,可以好好的解決,不用整天擔心,弱小的人不怕強壯的來復仇,不會無止盡的殺來殺去。我們的國王說:「讓正義之光照耀整個大地,消滅一切罪人和惡人,使強者不能壓迫弱者。」



西元前一二〇迦南地牧羊人:自從摩西帶我們從埃及出走,來到這片美麗的迦南地,我們不再是埃及人的奴隸了。我是牧羊人,我和我的族人們在這裡牧羊, 自給自足。上帝和我們的摩西有約定,共有十條誡律,其中一條,是不可殺人。祂規定我們,應該尊重人的生命,不能隨便殺人。即使有紛爭、吵架,也不應該殺人 來解決。

以前,兩個人吵架,就會又打又殺的。殺人、被人殺,都是很平常的事。我們這裡就常常有人殺人、或被人殺掉。現在,我們知道,「汝不可以殺人」!不可以殺人。



西元前七七六年:我是古希臘伊利斯城邦邦主斐斯特,我已經很厭煩打仗了,在這裡每個城邦,每天都打來打去,殺來殺去,沒有停止,我真的很厭煩了。我們是希 臘神的後代,應該互相友愛不應該自相殘殺…有沒有什麼不要再殺來殺去的辦法呢?啊,對了,我去找斯巴達邦主商量,一起在奧林匹克村藉祭拜天神宙斯,邀請各 城邦參加,同時來辦個運動競技,要比就比體力,不要比武力,而且各城邦的戰爭,都要在這個期間停止,這樣就能讓大家和平共處,而且來參加比賽的人,都不能 帶武器入場,這樣就能友好的相處了。太好了,就這麼辦!



西元前二五年:我的國王是阿育王,我聽爸爸說國王剛剛上任的時候,發動無數戰爭,討伐不服氣的人,這些不服氣的人包括鄰居國家和阿育王自己的兄弟們。經 歷許多年的戰爭,有一次還曾經用軍隊征服印度最南方的國家,那一次戰爭真慘,國王用軍隊俘虜了十五萬人,最後殺了三分之二的人。可是,就是那時候,國王感 受到戰爭的殘忍,所以他變了,他開始宣布不用武力征服,要用「善的觀念」來傳遍大地。



西元四八四年:我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國君魯哀公,我有個臣子冉有很會打仗,他告訴我,他的老師叫孔子,很能夠協助一國之君治理國家,我想要找這個孔子來幫助 我…那個孔子跟我想的,根本不一樣,他只會跟我講,做一個國君要有仁義,要有禮貌,要用仁愛治理天下,其實他根本就不會打仗啊!我要的是會打仗的人,我還是再去找會打仗的人來幫助我治理國家比較好。



陸續出場的還有:一八四年被稱為黃巾賊的張角、一五八○年被西方歷史「發現了」的美洲原住民、一七九四年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的人民、一九一九年參與了「不合 作運動」的印度農夫、一九三○年給孩子寫的一封信的戰後餘生的爸爸、一九六三年在金恩博士演說現場的黑人、越戰場上的美國大兵,


*「不打人」是讓孩子練習用以人為本的方式看待他人、看待世界:在新學期裡,森林小學也讓孩子選擇支持各項人權活動。

以及二〇〇九年,一位流亡印度的圖博人。
圖博人的獨白是:

有一首詩是這樣說的,「我是西藏人   但我不是來自西藏      從來沒去過那裡    我卻夢見    死在那裡」這很能代表我的心情。
五十年前,有八萬個西藏人,跟隨達賴喇嘛,離開家鄉踏上流亡之路,我的父母也在其中。他們在路上,沒有換洗的衣服和足夠的糌粑,隨身攜帶的,只有一個古舊的木碗和一串念珠。

五十年來,每年都有上千的西藏人民逃離家園,穿越又高又冷的喜瑪拉雅山,費盡千辛萬苦來到印度,投奔達賴喇嘛,為的是什麼?是為了延續我們的語言和教育。因為在家鄉西藏,我們被迫讀的是漢語,要愛國,愛的是漢人的中國。

二〇〇八年三月,我們的家鄉因為遊行抗議,遭到中共軍人鎮壓,軍人進入民宅,檢查每樣東西,把所有的東西都丟到地上,然後,打在場的每個人。情況好像搶 劫。他們帶了很多武器,對人非常粗暴。白天的時候,很安靜,沒有事情發生。每件事都是祕密進行的。但到半夜,他們逮捕數千人。許多人的手或腳斷了,或者有 槍傷,但他們卻不能接受治療。我不能相信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他們有各種折磨你的方法,壓迫人們承認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有很多可怕的事情在進行。

當我們對中國政府發出挫折的喊叫、甚至極度的憤怒時,達賴喇嘛卻提醒我們,沒有人可以被強迫變得講道理。他還說,那些傷害我們的人,他們也是人類,值得我們的同情。

但是,我們仍然非常悲傷和痛苦,所以,我們展開了無限期的抗議。

二月二十五日是我們的藏曆新年,但今年,我們不想過年,這是為了哀悼去年三月在血腥鎮壓中死亡的同胞們…

這是新學期森林小學的開學典禮。




註:原文出自2009年4月號人本教育札記(238期)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口述◎森林小學老師陳佳玉、林佳樺    整理◎謝美萱   

森林小學裡有一些很特別的孩子,就像其他學校老師會遇到的孩子那樣,他們可能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妥瑞症」、「亞斯伯格症」…,或者,他們就是經常做出某些大人們不太能了解的行為。森林小學的老師,面對這些可能整天動來動去、突然在身旁尖叫狂吼、情緒超級高昂,或者永遠寫不完功課的孩子,他們有什麼法寶?

剛開始遇到特殊的小孩……

佳玉:五、六年前,森小出現第一個過動的孩子,她很跳動,很容易情緒激動,也好像經常處在一種比較混亂的狀態中,明顯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樣。那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醫療資源還不是很普遍,相關書籍更少,老師也不是很清楚這個孩子確實的問題。

一開始我們採用的方法,就是每個老師使出各家本領,就像我們平常遇到孩子的特殊狀況那樣,先猜想,然後嘗試。

起初我們以為,孩子的狀況可能和父母對待的方式,或者種種環境影響有關。老師們有一個猜想,因為森小是一個自由度比較大、秩序感不那麼高的環境,本身比較容易感到混亂的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會不會讓他的狀況更不利?當時採取的方法,是請他的家長帶他回體制內的學校,試試看狀況會不會比較好。

後來陸陸續續遇到類似狀況的孩子變多了,我們所能接觸的資源也更加豐富,才了解孩子的過動狀況,是出於生理的因素,並非原來猜想的環境因素。我們也慢慢覺得,不見得體制內學校的方法就適合這些孩子,因為特殊的孩子需要更細緻的對待方式,和是不是受到比較多的規範不一定有絕對關係。

我記得那一陣子,校務會議就經常討論如何帶這些特殊的孩子,老師也會看書找方法,比方《分心不是我的錯》(註一)那本書,就提供很多具體的方法;後來,在森林小學定期的老師進修時,也曾邀請專業醫師來幫我們上課。

現在森林小學已經發展出許多不錯的方法來協助這些小孩。



讓孩子知道,你想要幫他

佳樺:許多有類似特殊症狀的孩子,在課堂上讓人比較困擾的是他們容易情緒很高昂、講話停不下來。這時候,如果你站在教室的最前面說:「你為什麼這麼吵,你可不可以不要講話?你可不可以坐好!」,他們通常就是說:「要你管」,「我就是要吵,怎麼樣,我就是不讓你上課!」

遇到這種狀況,我會走到他旁邊,趁其他同學在做別的事情的空檔,一分鐘就好,用輕微小聲的語氣跟他說:「我猜你現在不想上課喔。」他不會說:「對,我就是不爽。」這類話語,他通常會很無奈的說:「對啊」,我就再接著問:「我很想幫你,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幫你,你有沒有辦法?」

在《分心不是我的錯》這本書裡有說,「注意力缺失」(ADD)兒童的直覺很強,只要你主動詢問,他們可以告訴你,在什麼狀況下他的學習狀況最好?他們往往不好意思主動告訴你,是因為他們的方法也許很奇怪。

我這樣問,後來果然有一個小孩跟我說:「你給我紙。」我說好啊好啊,當然好,趕快給他一張紙。我問他你要做什麼,他說你不要管,我說好,然後他開始在紙上畫東西,情緒就慢慢平穩下來。

下課時我就讚美他,因為我覺得他很棒,他找到辦法幫助自己,沒有讓自己失去控制,而那是我當下不知道怎麼幫他的。

之後,我也再跟他討論課程是不是設計得太無聊、或者沒興趣之類的話題,就是再針對他的個別狀況,多幫他猜想一些他遇到的困難。

有些時候,我也會和小孩說,「如果你感覺自己現在很沒有辦法坐著,或者不想要聽我上課,你可以出去外面走一下。」這個方法我試過幾次,孩子大概都會自己再走回來,而且狀況變得好很多。如果你當場一直抑制他,他反而會覺得很難受。

我認為,當小孩知道你要幫他,他就會讓你幫他。



在課程設計或作業安排上,減少對他的干擾

佳玉: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有類似症狀的孩子不是不能學習,而是他們容易因為生理上的干擾,而學習得比較辛苦。所以,如果你要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學習,如何在課堂上減少對他們的干擾是很重要的。

例如,上體育課的時候,過動的小孩遇到競爭會很容易情緒高昂起來,有時候就會和其他孩子起衝突。我的具體做法是減少競爭的教案設計,因為除了比賽之外,還有很多方式可以進行活動。或者我會使用一些技巧避免孩子衝突的狀況,例如分隊伍時,我不會一直保持讓同一組人馬在敵對的隊伍。

或者,在教室上課的時候,他們有時候會突然衛生紙揉一揉,丟後面的人,或者你講什麼他就故意跟你唱反調,或者整堂課說話說個不停。這時候你要先了解,當你上課的方式是比較單向灌輸,或者作業份量過多,或者他無法完成時,他就會有一些分心或講話的需求。而你有能力調整這個狀況。

如果他一直唱反調或一直想說話,我就讓他說,不過我會請他說跟上課相關的主題,比方直接請他發表他的意見和想法。遇到這種狀況,孩子有時候會願意說、有時候不說,但因為我重視他的狀態,沒有禁止他說,他感受得到,狀況就會好很多。

寫作業的時候,這樣的孩子常常一開始會亂畫,很煩的樣子,他會說:「我不要寫啊,爛作業!」類似這樣。我通常會說,「你覺得寫這麼多很煩對不對?那你跟我說,你可以寫幾個?」他如果說不出來,我就問他,「別人寫十二個,你寫六個,試試看好不好?」然後我會鼓勵他完成,而且是短時間內給比較多的鼓勵,意思就是說,當他寫完三行或五行的時候,我就稱讚他,「哇,你的字跡很漂亮!」類似這種具體的、針對他做的事情的讚美。

這樣的做法,會讓他們覺得,作業不是看不見盡頭的路。因為這樣的孩子很怕自己做不完、做不好,其實他們可以的。我認為,只要我們幫他把一個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然後多給他們一些鼓勵,或者增加一點作業的趣味性,孩子會很願意完成作業。


給他明確的目標,並且想辦法幫他完成

佳樺:幫「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建立「結構」是很重要的,他們的生理狀況可能讓他們經常覺得事情很混亂,所以老是表現得好像什麼都容易忘掉。我會用一些具體的方法來幫助他的生活更有秩序。比方用表格提醒他,幾點幾分應該在哪個教室上哪個老師的課,或者用鬧鐘提醒,它響了就要做什麼事。當這些動作被組織、結構起來之後,他們就不會老是覺得什麼事情都很混亂。

有個老師用過一個方法,我認為很好。以前有個小孩每次到了睡覺的時候,就會突然想起來他還有什麼沒做,他要走出寢室之前,老師跟他說:「好,你現在要做的事情有三樣,你要去打電話、刷牙、上廁所。」但結果過了很久他還回不來,老師找到他的時候他在教具室,還沒打電話,還沒上廁所,也還沒刷牙,但是他已經花了半個小時了。

後來這個老師就換了一個說法,他跟孩子說:「第一,你要走到教具室,然後你要打電話回家,打完電話之後,你要到廁所刷牙,刷完牙之後你要上廁所,然後,你要『走回寢室』。」接著請小孩和他一起說一遍,當這樣五件事情串在一起變成一個動線之後,小孩十五分鐘就回來,而且事情全部都做完了。

其實技巧就在於,幫他很明確地條列出他應該做的事情,然後幫助他完成。

另外我自己有一個不錯的方法,就是尋找他成功的經驗,並且指出來給他看。比方當他做出一個承諾的時候,我會說:「上次你很棒喔,說五分鐘回來就五分鐘回來,我想這次你一定也可以!」

這樣的孩子挫敗的經驗很多,他們常以為自己做不到某些事,但是當你一直提醒他成功的經驗,一次、兩次之後,慢慢的,他就會對自己有信心了。


給孩子正確的觀念

佳玉:因為這些孩子在班上的確是不一樣,其他同學常常覺得奇怪,為什麼他有時候這麼high,或是容易衝動、得罪別人。我知道他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所以,我們會想辦法讓其他孩子也能瞭解他。

但我的做法,並不是直接跟所有的孩子說某某孩子有這樣的症狀,而是幫他們上一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課。當時我的方法是,一開始先播DISCOVERY中介紹「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影片給全班孩子看,影片的報導很客觀,就生理、大腦傳導上的角度來介紹它,而且說明這些症狀是天生的,不是患者選擇來的、或個性不好。

接著我提出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衡量指標,比方「你會不會經常手腳一直動來動去、被要求坐好時坐不住、別人還沒問完問題就搶著回答…」等,讓每個孩子自己勾選、判斷,他們有沒有這些徵狀。

我記得影片裡有個很不錯的舉例,它說,「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就像近視一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人需要給腦子戴眼鏡,讓他們能專心。他們需要一些特別的幫助—就像戴了眼鏡一樣—才能好好發揮自己。但他們不是真的需要戴眼鏡,需要的可能是類似便條紙、表格、鬧鐘這類東西的提醒,有些時候藥物也很有幫助。

做完那些衡量指標的勾選之後,的確有孩子會說,「那個誰誰誰比較像!」但因為我介紹注意力缺失過動的上課氣氛,並沒有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不好的疾病,他們也沒有起鬨或有什麼不好的反應。課上完之後,孩子都有了很正確的觀念,反而能夠用更好的方式來和這個孩子相處。



有了解,就不會誤解

佳樺:有很多人問,老師遇到這樣特殊狀況的孩子,會不會很煩、很容易生氣?我想,如果你認為孩子不聽話,是故意找你麻煩,或者心裡一直想他怎麼那麼難教、那麼皮、那麼不聽話,那你的確很容易對孩子有情緒。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看到孩子有狀況時,立刻想到的是「他需要幫忙」,你就不會生氣了,反而會站在他的角度,陪他一起去對抗他不能控制的那些事。

這個想法有一個前提,就是「了解」。有了解,就不會誤解。

在我自己教書的經驗中,我認為這些特殊的的孩子,他們特別會想事情、特別敏感、特別細膩,甚至特別聰明。我常常覺得,他們很棒的特質很多。

我帶過一個有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他有一個很特別的能力,就是他會對某一件事情狂熱的專注。也許是因為他的專注力很夠,他看書的速度非常快,三天就能看完哈利波特英文版,而且都記得裡面在講什麼。

睡前我會講故事給孩子聽,有次我唸故事的時候,正說到:「後來他竟然就爬過了山。」他就接著說,「山『坡』!」我又繼續唸:「後來他竟然就爬過了山坡,遇到了小松鼠。」他又接著糾正我:「是松鼠吧!」就是他可以記得非常精細的故事情節,一點都不遺漏。

不過,這個小孩的這種能力也曾經給我一個思考機會。因為有時候,講故事時間不太夠,我就會把故事改編成縮小版,比方跳過一段。他一聽少了一段,就會立刻指出來。我記得我第一次被他這樣說的時候,有一點不太舒服,但我跟他說,「我覺得你很棒,記得這麼多細節。不過,你猜猜看,我為什麼無緣無故要縮減故事?是因為我想當繪本的作家嗎?還是我覺得故事寫得不好?」他說不知道,我就跟他解釋我要刪減故事的原因,比方今天的說故事時間被壓縮,我勢必要刪減掉某一段,或者我想突顯某一段故事的情節,所以省略一段。

後來我唸故事又跳過一段的時候,他竟然會跟我眨眨眼喔,可不可愛!他在我對他的體貼之後,也展現了他的體貼。我非常喜歡這個小孩,簡直愛死他了!

總結來說,我覺得面對這些特殊兒童,大人往往會因為卡在某些表象的問題,而忽略孩子好的特質。其實如果你故意不看問題,先幫忙他一下,事後你就會覺得,那些看起來很棘手的問題,其實都只是小問題。

不只是對特殊兒童,我覺得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當你一直看見「別的小孩都可以,只有他不可以」,你就無法發現他的好!說真的,如果你忽略他的「不可以」,而去看他「可以」的部分,他不知道比其他人多可以多少呢!



....................................................................................................................................................................................................................................

註一:Edward M. Hallowell, M.D. & John J. Ratey, M.D.,(2000):《分心不是我的錯》。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註二:原文出自於人本教育札記189期。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林青蘭.陳瑞琴

「如果,我們對米勒的畫不那麼熟悉,那麼,教學要怎麼進行呢?」
校務會議裡討論戶外教學—看米勒展,老師們第一個提出來的問題是這個。

的確,這好像是教學上的必要條件,教學者對於教材要能完整、充份地掌握。但是,負責這次教學的三位老師不是很豐富地準備了各種資料了嗎?也很用心地列了三份提問單、也準備素描本,要讓孩子們臨摹了?為什麼其他老師還是覺得不踏實?


也許是,沒有被咀嚼、思考過,再好的資料也就「只是一份好資料」;所以,如果,我們不曾對米勒展有過「教學上如何教?」的思考,那麼,我們和米勒展的距離確實很遙遠。


森小的教學很倚賴教師群彼此的互動,有了疑問,就試著討論看看,當下決定:一起讀一遍手上的資料,一起再設想如何進行現場的教學。


讀了資料,很快地,有些問題也被提出來了。例如,有老師追問「寫實主義畫派」興起的年代,以對比米勒的年代;也有老師問照相機在哪一年出現?這關係到如果機器的攝影已經「夠寫實了」,持畫筆的人的「寫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還有,為什麼米勒要以農夫為繪畫主題,這有什麼特殊性?米勒畫作的構圖,有什麼特別嗎?米勒生活的年代裡的人們欣賞巴比松畫派的作品嗎?…


誰來回答這些問題?就由教師群試著談出那個歷史背景或可能的詮釋,這些問與答,就在已有的資料基礎上,再建立這次戶外教學的基本內容。


教師群一起琢磨手上的這些資料,以及將要和孩子討論的問題,這解決了一開始的那個「不熟悉怎麼教?」的提問;但,還有另一個問題冒出來了「是不是要針對幾幅畫有定點導覽呢?」


導覽,一直是我們會最先捨去的,主要的考量是導覽員也許有解說作品的專業,卻少有和孩子互動的專業;另外,以導覽員為首的看展步調,孩子經常會配合不來;還有,導覽的一對多的陳述方式,也並不那麼切合孩子的需求。


不過,老師的提問是指由我們自己的老師針對幾幅畫進行解說,討論中,談到文學評論裡有一個「作者已死」的說法,是羅蘭巴特提出來的觀點「文本誕生,作者已死!」,說的是,當作品被發表了、被呈現了,每一個讀者都會因他的文化背景及思考,創造出讀者自己的意義。


換個方式說,是指,在原作者身上才具有的「單一或唯一的意義(一義性)」可能消失了,而讀者閱讀到的意義,會一直變動、不穩定,也容許質疑;因此,解讀作品不在於去尋找作品的終極意義,而在於閱讀的創造性,在於讀者的詮釋。


這也許就是眼前老師們遇到的困難,做為讀者的老師們,還掌握不到對米勒這個人和作品的詮譯觀點;而這,也直接涉及我們的教學成效。如果老師們的感受及想法還是只能遷就於資料(已知的文字敘述),那麼,如何能協助即將成為米勒及巴比松畫派的讀者孩子們,對展覽的畫作有所感受、有自己的觀點?


這是森小教學最在意的主軸:孩子們可以透過老師提供的教學,找到自己的主體性。所以,教學上的安排,既要讓孩子接近米勒;又要孩子能和米勒保持距離。


經過這些討論,我們就找到了教學法了:在展覽現場分小組進行,老師要和孩子們極盡可能地進行對話。


不過,問題還沒有結束,下一個問題是:會不會因為觀展的人太多了,讓孩子因為煩躁而匆匆走過?


很快地,我們也端出了應對的方法:就留一位老師在展場外,協助那些待不住的孩子,再回到展場,做法是,請這位老師給孩子們有意思的挑戰題。例如︰

1 這是米勒故鄉的教堂,標題〈格賀維勒的教堂〉,米勒透過畫面中的什麼安排,讓教堂看起來是雄偉高聳的,以表達教堂在他心中的地位?

2 從這幅畫的哪裡可以看出:米勒描繪人物內在非常在行、對於事物的描繪也同樣具有寫實細膩的技巧?

經過校務會議的以上討論,就可以進行「看米勒展」的教學了,這包括:在美術課裡上行前課、展場的看畫及討論,以及展場外植物園的畫畫。


還有,很重要的,在進入展場前請小組老師和孩子們討論以下看展的方法:

1 先觀察看畫的人。他們怎麼看畫?他們講話的聲音是大聲?還是小聲?哪些人的看畫方式是你欣賞的?
2
如果想要在展場講話,要怎麼說會比較好?或可以用什麼手勢?
3
畫展服務人員常常對小孩的態度不好,他們在擔心什麼?
4
看畫需要保持距離,畫作有防護與警鈴,手不能碰畫,也不要推擠。
5
展場內不能拍照。不能跑步。
6
展場內不能喝水,如果需要在外面喝。
7
怎麼樣讓自己在看畫展中有收穫?


 

那麼,看展時孩子的反應如何呢?

我們的提問之一是:有人說〈晚禱 〉是一幅有音樂的畫,猜想畫裡為什麼有音樂?你聽到了什麼?


許多孩子都能很快地發現,畫裡的鐘聲。問他們:從哪裡來的鐘聲?「教堂啊!」甚至有孩子說,「嗯!聽得到禱告聲。」但,也有孩子到處尋找哪裡有音樂?旁邊的孩子提示,「要運用你的想像力才會聽到,要專心地看」,不一會兒,找不到音樂的孩子說「我聽到了!」問他聽到了什麼?他說:「噹—噹—噹—」


孩子的直覺是敏銳的,如〈簸穀的人〉,老師們為了備課,先去看展,要透過導覽耳機才發現作者的畫裡有特別的「打光」,但到了現場,不需要任何導覽,問孩子們:「你們覺得這幅畫裡最亮的地方在哪裡?」,孩子的回應是:「穀啊!這麼簡單!」

 



看了畫展,有沒有什麼想法或感覺?

有孩子說,覺得米勒都是畫窮人、比較衰的人,因為他自己本身也窮,又是窮人的鄰居,所以,很知道他們的感受,畫出來就很真實。還有孩子說,通常悲情的畫,都會用深藍或黑色當背景,但是米勒卻不是這樣,他的畫比較明亮,給人有希望的感覺。也有孩子說,現場看《晚禱》畫中的人,五官比看投影片時更清楚,動作和姿勢比較明顯。


我們也讓孩子們在現場臨摹,孩子但覺得在現場畫很好玩,是有趣的,孩子說:「動筆去畫會讓人很有感覺。」


有孩子覺得米勒的畫不容易畫,他發現自己「畫畫時筆觸比較方方正正的,但米勒的線條比較柔和,也比較模糊,所以,不容易臨摹」。這個孩子在現場專心地看,走出展場後,憑記憶,把印象裡的〈晚禱〉、〈拾穗〉用自己的方法畫了下來。巧的是,米勒作畫的方式,也是如此,米勒以大量記憶的方式記錄他所看到的,回到畫室時,再把它畫下來。


看完畫,帶孩子到植物園素描寫生,一開始老師們有些擔心不會有太多孩子想畫,不過,卻恰恰相反,許多孩子二話不說就拿起小冊子,甚至有孩子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畫冊或素描簿,專注又認真地尋找身旁想要入畫的景物,一筆一筆地描繪。從孩子們的表情裡,我們看得見他們的心情是愉快而飽足的。

.............(待續)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29期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錄Ⅰ:木頭週刊採訪米勒畫展

森小高年級的兩位孩子,在參展當天,完成了自己想要做的訪問及紀錄:《森小週刊》及《木頭週刊》:

木頭週刊採訪:宇      對象:森小四、五、六年級
1.    看畫之前、之後,你覺得米勒是個怎樣的人?
    —很會畫,有才華
    —是個很隨興的人
2.    你覺得在〈拾穗〉、〈晚禱〉這二幅畫當中,你最喜歡哪一個部分?他最想表達什麼?
    —最喜歡他的筆觸
    —最喜歡〈拾穗〉裡的那三個人
    —我覺得他們的眼神有點無奈,有點認命的感覺,落差大。   
    —最喜歡馬鈴薯
3.    你最喜歡哪幅畫,為什麼?
    —最喜歡〈拾穗〉,為什麼喔?不知道,就是有種感覺。
4.    你覺得哪幅畫正好能表達你現在的心情?
    —〈晚禱〉,就是很合我現在的心情。
    —〈夜晚〉,因為那個女的感覺很累的樣子,我現在也很累。

森小週刊採訪米勒畫展



附錄Ⅱ:針對「巴比松畫派」的提問

為什麼巴比松畫派要畫風景畫,不再畫戰爭、英雄、偉大的人物或天神?

森小學生回答—
因為他比較喜歡寫實的、純樸的;那很虛偽,且不想畫自己沒經歷的東西;讓有錢人看到窮人的生活,畫天神、英雄沒有真實意義;覺得不想再畫沒看過的人物,想畫寫實、有感覺的;畫膩了,想畫新的,風景畫給人放鬆的感覺;喜歡寫實的,不喜歡畫虛擬的;想要畫他身邊的人和風景,不想要畫不存在的人或東西;不畫拍馬屁,畫農村的人。畫英雄太拍馬屁;更靠近大自然,他們全都喜歡沈浸在對大自然的冥想中,以便探勘其深度…




附錄Ⅲ:對〈晚禱〉的提問

有人說〈晚禱〉是一幅有音樂的畫,猜想畫裡為什麼有音樂?你聽到了什麼?

森小學生回答—
鐘聲;教堂的鐘聲。人旁的籃子中,裝了很少的馬鈴薯,收成不好,農夫忙完了農事,晚鐘響起,農夫放下手邊的工作禱告,祈求神讓天災離開,他們能三餐溫飽;我聽到教堂的聲音,我覺得這幅畫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天暗暗的,他們的表情都不安;從畫中女禱告的姿勢和遠處的教堂感覺到有鐘聲…夕陽的光有音樂的感覺;聽到了祈禱的聲音;教堂的鐘在打,農人聽到而開始禱告;有一點悲傷的感覺…




附錄Ⅲ:對〈拾穗〉的提問

請你近看和遠看〈拾穗〉這幅畫,要請你比較一下,在你心中有沒有產生不一樣的感受?不同的感覺分別是什麼?

森小學生回答—
*近看:細膩的描繪出「下階人」的無奈,很真實,表情很真實!遠看:很生動,有真實感!
*悲傷、無奈可又很純樸,很美。看到真跡很感動!背景也襯托出拾穗女的貧窮無奈與地主的差別,而且右側那個老人已拾了很久的穗,左的那年輕的很年輕就要拾穗。
*近看那幅畫,畫得很細;遠看那幅畫,感覺很漂亮,好像一定要到最前看才行!
*遠看--痛;近看--有音樂。
*近看:畫中人是低頭的,覺得自己比他們高,但和他們的距離很近(他們就站在自己的身邊);遠看:遠遠的看到有人在拾穗。
*近的比較細膩,近的看會覺得愈看愈多東西;遠的比較生動,會覺得要動起來。
*近看會把焦點放在中間的人;遠看可以看到更多人物背後的小東西。
*近看有窮人和有錢人的差距。
*近看就覺得這有在拾穗,但遠看就覺得他們好辛苦的在拾穗。
*遠看我覺得很美,可是近看之後又覺得很可憐。
*拾穗看起來可以感覺到窮人很可悲,又有點高尚。
*因為遠看會覺得這幅畫沒什麼,近看會覺得裡面有一些機關。
*近看比較有感情,遠看比較沒感情。
*通常有點悲慘的畫背景都是黑暗的,但是這幅卻是光明的。
*近看看起來比較有蹲在那個人的面前,遠看就看起來比較壯觀。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29期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森林小學上些什麼課?

  1. 學科教學:週一到週五上午830-1210,下午130-310,分別進行:國語、數學、自然、音樂、體育、英文(高年級)、美術、人文地平線、生命的展現、肢體活動(戲劇與舞蹈)等科目的學習。
  2. 教案課程:為搭配戶外教學、旅遊教學,以及特別週(開學週、學期主題週、游泳週、結業週等)而特別設計的課程。
  3. 活動課程:
    1. 戶外教學:依課程的需要,參觀訪問機構組織等社會資源。例如博物館、科學館、美術展覽、河流、森林等,依該學期的學期主題安排合適的場所。
    2. 旅 遊教學:每學期長達一週,深入台灣各地駐點學習的旅遊教學,孩子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台灣史、認識台灣文化。如走訪美濃,探索反水庫的問題;爬上屏東舊好 茶部落,體會魯凱文化;從淡水逆流而上探尋基隆河的源頭,理解人類生活與河流的依存與發展;921災後到日月潭了解建築師如何協助部落造屋;登山體能訓練 等等。
    3. 自由活動:讓孩子學著安排自己的生活,做時間的主人,也學習安頓身心。
    4. 其他:包括生活會、寢室時間、談心時間、社團活動等,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及與人相處;每天的課餘時間也是教師與孩子進行個別教學及個別輔導的時間。


森小成立至今二十年了,在山上,許多真實而高水準的教育活動默默進行著:
孩子們去看米勒畫展,討論著「有人說『晚禱』是一幅有音樂的畫,為什麼?」以及「為什麼巴比松畫派要畫風景畫,不再畫戰爭、英雄、偉大的人物或天神?」而森小老師們已經事先談過「文本誕生,作者已死」 的文學評論觀點,正試著帶孩子找到自己對畫作的詮釋

五位來自法國,加拿大,泰國,蒙古,及英國的學者訪問森小,問孩子:「在森小都上些什麼課?學些什麼?」 孩子說:「自己生活,獨立生活,可以了解自己,和別人相處,不用打罵的方式,佛洛姆的理論..
最後那個答案,讓外賓睜大眼說:「啊,really!」

  • 是的,在森小,不只是不打不罵,
  • 在森小,《愛的藝術》、《人的心》,是高年級的常用教材,
  • 在森小,我們有「不打人,不罵人,不欺負人,不晚睡」的新生活運動,
  • 在森小,正談論著「少吃肉利益全球」的觀點,落實真正健康的飲食生活

森林小學怎麼教?

無論是採取實物觀察、參觀訪問、旅行教學、課堂問答、研究討論、遊戲、故事、賞析、實驗、表演、或直接解說,一個不打不罵的課堂能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孩子維持求知的熱情,這是理想的教學現場,也是所有老師的夢想,更是給孩子們的最合於人的學習歷程的環境。

森林小學怎麼評量?

森小是台灣教育多元評量的鼻祖,創校開始就不以分數評定學生,每學期結束,老師們以詳實的文字描述,把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集結成一本《評量報告》,是包含孩子的知性學習、生活態度、待人接物等各種成長的全面記錄。
森小沒有小考段考,從平日課堂上的互動,以及和學生的各種談話,老師就能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隨時進行加強、補救或調整教學,以符合孩子真實的需要。森小老師都明白,教學的重點在讓孩子學會;而不是把他考倒。而教學的評量,不只評量孩子,也評量老師自己的教學。

頒獎 林青蘭/森小主任

頒獎在森小,是要大費周章的,
這大費周章,不在獎品或獎狀的精美;
事實上,森小的獎狀很陽春,就是用電腦的列表機在雲彩紙上印上一些字,
不過,對孩子們來說,卻是特殊的,因為獎狀上的文字很特別。
例如,「全勤獎」獎狀上的文字是:
恭禧 某某 在森小學習的日子裡,
你是如此積極的參與課程,從未缺席,
我們欣賞你喜愛學習的熱情與持之以恒的毅力!

下載全文

關於住校這件事

森林小學創校以來就採住校模式,讓孩子有足夠長的時間「體驗自然」,這包含兩個面向:一是,真實的自然,森小設校在較貼近自然的環境裏,能讓孩子學習脫離 物質文明的牽絆或控制,找回和自然相處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社會性的自然,讓孩子以獨立的姿態,學習照顧自己、與人互動。
另外,住校的形式可以降低孩子在森小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間適應的落差。一方面,森小有完整的影響孩子的機會;另方面,爸媽也有時間調整親子互動的方法,更能提高親子關係的品質。
孩子寒暑假及每個週末都返家(週五下午三點放學,週一上午八點半上學),每週在校時間五天四夜。晚間有生活老師專責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並且提供生活教育。家長則在平日晚間參加學校舉辦的成長班課程,逐步與學校建立協助孩子成長的合作默契。

一位森小家長說:
「孩子在我身邊,我大概可以知道他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若是送他去念森小,那就是我所不能想像與掌握的寬廣未來了..」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歡迎大家來參加這期的師培課程^^~
本週六的課程簡介如下:
早上10:00-12:00課名:人本教育的理想與實現
簡介:
人本教育,是教育的理想;人本教育的實現,是懷抱理想者無可逃避的任務;
人本教育基金會,是為了這一切而存在的。
走過了二十個年頭,教育理想是否改變?
改革任務又實現了多少?
且聽史老師細說分明。


下午14:00-16:00課名:愛孩子的一百種方法  
簡介:
以人為本的愛會是一種溺愛嗎?
人本主義的大師佛洛姆說「愛 是喚起愛的能力」這是什麼意思?
讓我們好好的談一談「愛」是什麼。   


小由的OS:
人本基金會創立至今已經22年了,基於實踐人本教育理念而創辦的森小,也已經20年囉。
那麼,所謂的「人本教育理念」到底是什麼呢?
是不是「以人為中心」其他都不用管的意思?!
如果是這樣,那也太可怕了...可見一定不是這樣,那麼,是怎樣呢?

又,我們都知道森小「不打不罵」,
但是不打不罵,是不是就是把小孩寵上天了呢?
這樣長大的孩子,是不是就一點挫折忍受度都沒有啦?
如果真是這樣,那森小早就倒閉了吧,哪還辦得成...
而且,不打不罵不處罰,那課要怎麼上?小孩會乖乖聽課嗎?沒有處罰的教育,在體制內長大的我們,都好難想像...

但是,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究竟「人本教育」是什麼呢?人本教育基金會運作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這堂兩課裡,讓我們好好的聽史老師和淑美細說分明吧~
當天課堂上也會開放問問題的時間,就請準備好你的疑問,還有打開耳朵放寬心,開心的享受這堂課吧!


小由的OS-2:
這次的師培課程,將會由一小組人馬,來陪大家一起上完課程喔!
一共有五個人,很浩大的陣容哩!但我們會輪流出現啦,大部分的時候會是小由和蕾頻,但鎮宇、福惠和小彥也會常出現喔!(本週六大家會先見到鎮宇和小彥喔)

以下簡單的介紹給大家認識:
小由:帶班人員,基金會教育中心工作人員,師培課的負責人。
蕾頻:帶班人員,基金會的義工,是現職教師,當年是參加教師營隊認識人本的唷。
福惠:帶班人員,基金會工作人員。
小彥:小組長,基金會工作人員。
鎮宇:小組長,基金會工作人員。(鎮宇4/24與5/1也會幫忙帶班喔)


今天晚上,小由會把一份簡單的課前作業上課教室的交通方式MAIL給大家,再請大家抽空看看,寫寫再回傳囉^^~

如果你沒有收到E-mail
請試試以下的步驟:
1.到垃圾信箱找找看,找到的話按右鍵,設定為「非垃圾信件」。(基金會寄出的信,有時很容易被檔信哩,尤其是Gmail的系統)
2.到網路上看一下作業的內容(我貼在後面啦),直接寫一寫寄給crescent@hef.org.tw
   禮拜六上課時跟鎮宇核對一下你的報名表上面的MAIL是不是對的,我們確認後再回來檢查建檔時是不是輸入錯。

這樣以後如果有任何通知,應該就都會收得到囉^^~

========================================================
課前作業在這邊~~(總共有三題)

1.請問你為什麼會想來參加人本教育師資培訓的課程?

2.請問你認為「人本教育」是什麼?對於「人本教育」你最想追問的是什麼?(簡單條列即可)

3.請略述你目前所知的「森林小學提供的教育」,以及你最想問的,關於森林小學的問題1-2個。(簡單條列即可)


PS:關於森小的介紹,可以參閱部落格裡的兩個分類裡的文章
「森小簡介」這個分類http://www.wretch. cc/blog/hef1987&category_id= 11508727
「森林小學小故事」這個分類http://www. wretch.cc/blog/hef1987& category_id=11485633。
依你的時間狀況和興趣挑裡面的文章來閱讀吧!

請大家簡單寫就好,這個作業是為了讓大家在上課前能稍微想一想、讓腦袋轉一轉兒,
不用想作需要寫一篇艱難的論文大作(也沒有任何打分數、 考核或評鑑啦),所以請不用擔心的,簡單的寫出你的感覺就好
寫完請MIAL回小由的信箱crescent@hef.org. tw

那麼,就祝大家
                 上課開心愉快,收穫多多~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詳細報名方式及其他行政訊息

*課程時間有變動的部分,以橘色底標示喔。

4/24(六)
10:00-12:00
   人本教育的理想與實現       
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人本教育,是教育的理想;人本教育的實現,是懷抱理想者 無可逃避的任務;
人本教育基金會,是為了這一切而存在的。
走過了二十個年頭,教育理想是否改變?
改革任務又實現了多少?
且聽史老師細說分明。   

4/24(六)14:00-16:00    愛孩子的一百種方法    
謝淑美/人本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

以人為本的愛會是一種溺愛嗎?
人本主義的大師佛洛姆說「愛 是喚起愛的能力」這是什麼意思?
讓我們好好的談一談「愛」是什麼。   
16:10-17:00小組討論(一)佛洛姆—存在與佔有1    各組小組長

4/28(三)19:00-21:00    森林小學提供的教育   
林青蘭/森林小學主任

森林小 學邁入第二十個年頭。
這些年來,森小如何讓孩子愛自己、愛家人,也對社會懷抱著熱情?
又是如何讓孩子愛智、愛思考,也熱愛學習?   


5/1(六) 10:00-12:00   教與學的原理(一)
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有時候,我們總想要把各自的專業教給學生,但一不小心,對事情的理解和詮釋,總是和 「人」離得好遠,而採用的傳達方式,又總離不開「我告訴你…」的習慣;究竟,教學應該是什麼樣子呢?教與學的原理,等你來探索。

5/1(六)  14:00-16:00  歷史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張炎憲/台師大 兼任教授、前國史館館長
你知道同一個歷史事件, 不同政權會有完全不同的詮釋,而課本裡總是只寫著某一種版本嗎?
統編本的年代,我們知道的中國永遠比台灣多;離開統編本的年代,我們又只從政治和電視、報 紙來理解台灣。我們到底瞭解多少?又能傳遞給孩子多少?歷史,應該要還原,或是該淡忘?而歷史教育該讓孩子長出怎樣的能力?   
16:10-17:00小組討論(二)佛洛姆—存在與佔有2     各組小組長




5/5(三)  19:00-21:00  公民需要具備怎樣的媒體素養?  
莊豐嘉/網路資訊平台newtalk.tw總製作、前記者協會會長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每天閱讀的報紙,可能傳達出不客觀的消息;
當我們開始注意到,置入性行銷出現在每天的新 聞裡,當我們開始感知這一切,我們該如何看待原以為可以讓人客觀吸收資訊的媒體?又該如何教育孩子?新聞自由,已不再只是媒體工作者的權益,一個公民該具 有怎樣的相關素養,才能善用媒體,而不被媒體誤導。  


5/13(四)19:00-21:00    美感與創意如何培養?
安郁茜/實 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美感和創意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可以培養的呢?孩子的創意,在長大的過程中就會被抹煞了嗎?2007年美國《商業週刊》( Business Week) 評選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為全球第四十名的設計學院,這所培育「思考的強者」的學院如何看待創意的培養。

 

5/15(六) 10:00-12:00   教與學的原理(二)   
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5/15(六)14:00-16:00    建築與人的關係—從921校園重建與土溝社區營造談起
曾旭正/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

在921的天搖地動之後,許多人 的一切都要重新開始。而這個開始,讓人們有機會思考,校園是否一定要有圍牆、司令台、PU跑道?圍牆究竟是保護人還是限制人?一個彷彿逐漸破落的農村社 區,能「營造」什麼?所謂的社區營造到底是在做什麼?有沒有可能讓建築有一種,更貼近「人」的模樣?透過這些議題,讓我們好好的思考,建築、空間與人的關 係。   
16:10-17:00小組討論(三)佛洛姆—愛的藝術    各組小組長


5/19(三)19:00-21:00    重建自我圖像
朱台翔/森林小學校長
你知道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小的幼童需要被呵護嗎?
影響我們產生 自卑、生氣、害怕…這些情緒的,又是什麼呢?想要更了解、接納並肯定自己的你,千萬不能錯過這堂課…   



5/22 (六)—5/23(日)二天一夜師培研習營-----------------------地點:森林小學
5/22(六)    森林小學的生活教育
陳佳玉
/森林小學資深教師

教育,是啟發人的心智,而看似簡單的「生活」,要怎樣「教育」呢?這堂課將從森小的住校生活談起,看森小的老師在行走坐臥間, 如何啟發孩子的心智、增長孩子的能力。  


5/22(六)    運用語言學的方法來學英文 
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所所長

學英文之 所以是個苦差事,實在是因為我們並沒有一個英語的環境,所以應該回過頭來摘取「語言學」中關於人類如何發展語言的學問,並運用這種廣為科學家所知,但少為 英文教師知道的好方法。   


5/22(六)    森小老師座談會
主持人:林青蘭森林小學主任
與談人:三位森林小學 教師

聽說森小老師不打不罵不處罰小 孩,難道他們都不會生氣嗎?還是小孩都乖的跟天使一樣?
聽說森小學生對上課品質要求很高,又沒有固定教材,那老師是如何備課的呢?
許多許多的聽說 和疑問,邀請您到現場來,和森小不同資歷的老師們,暢談在森小的日子…   


5/23(日)    教案設計實作課(含小組討論)
森林小學主任+各組小組長
「你想要教學活潑生動,又兼具內涵嗎?」
「想嘗試談些深刻的道理,又怕 孩子聽不懂?」這堂課將顛覆你對教學的想像,讓你收穫滿滿。    林青蘭




5/26(三)19:00-21:00    油菜花海的背後—台灣農業觀察:從休耕和糧食自給率談起
蔡培慧/台灣農村陣線聯盟發言人, 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

近五、六年來,油價漲了又漲、民生物資的價格也一再翻高;不漲的除了薪水,還有波 動微乎其微的米價和菜價。
農民靠什麼生活?一把五元的青菜,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利潤?
台灣農田休耕的比例越來越高,我們吃進嘴裡的米飯是來自哪裡?
WTO是 什麼?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這些彷彿與自身關連不高的疑問,其實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我們該怎麼理解社會議題?又該如何教育孩子?讓我們從最切身的土地與食物談起。 


5/29(六)15:00-17:00    流行病與人—由SARS與H1N1談起
陳建仁/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曾任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流行病可怕的是疾病本身?還是對未知的恐懼?由近年來幾個重大事件談起,看流行病與人的關係。   


6/2(三)19:00-21:00    快樂的老師 自己的主人   
朱台翔/森林小學校長

身為一個老師,似乎總得 奉獻燃燒自己的一切。
這樣聽來,作老師,好像一點都不快樂。但,真的是這樣嗎?
讓朱朱來告訴你,當老師,真的可以很快樂!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人類而言, 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把地球顧好
           ——這要靠未來的人, 現在這些政府是靠不住的!
對於個人而言, 最值得的是什麼?就是把小孩顧好
           ——這要靠用心的人, 現在這些學校是靠不住的!
對於我們而言, 最迫切的是什麼?
           就是把台灣顧好、把地球上台灣所佔的這一塊顧好、
把有幸生長在台灣的小孩、和他們的未來顧好
           ——而這是一天也不能等的!

        
       於是我們等著你, 一起來加入森林小學

在這裡, 有最深刻的思考方法, 從小孩開始, 試著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
在這裡, 有最獨特的教學方法, 將人類的過往的文明, 交在小孩的手上
在這裡, 有最讓人放心的伙伴, 可以相互扶持、彼此提攜、並同步向前

      森林小學是生活的場域, 代表著人的一種境界


【號召對象】
1.想成為森林小學教師者。(需大學以上畢業資格,不需教育學分或師範院校相關背景,請附歷照)
2. 純粹個人進修者:一般關心教育、渴望充實自己的人。
3.想做在職進修的教育工作者(現職教師/安親班/幼稚園老師/實習教師...等)

【成為森林小學老師流程】

全程( 2010/4/24 -6/2)參與師資培訓課程,
最多請假四堂(含小組討論),請假需補課。

 

參與為期一個半月的試教籌備。

(五月中到六月底,每週大約開1-2次會)

 

2010年暑假至森小進行試教共兩個星期。
(預計為2010/7/5-7/9 & 7/12-7/16,前一天需提早進駐森小做準備)

 

試教完畢後,經面試通過,正式成為森小老師。




【上課期間】
2010年4月24日起至6月2日止。共計17次上課及4次小組討論。

【上課時間】
詳見課程介紹,除特別註明外,每週三19:00-21:00 週六上午10:00-12:00 週六下午14:00-17:00(含小組討論)。

上課地點】
週六及5/19上課教室: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58號,私立南華高級中學307教室(位於公館捷運站附近)
週三上課教室(5/19除外):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77號7樓A室,人本數學想想教室。(位於台電大樓正對面)

並於5/22-5/23有兩天一夜研習營,地點在森林小學。


>>>詳細課程及課程簡介




【課程費用】
    5400元(含課程講義。研習營餐費及交通費另計。) 
    課程並開放單堂選課,每堂400元。            


報名方式】
  
1.請來電或上網預約保留名額。(單堂選課仍請事先來電確認是否還有名額)
       線上報名網址:http://hef.yam.org.tw/signup/99E707.html


2.預約後請於三天內繳交報名表及報名費用。
•現金繳費:可至人本基金會現金繳費(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27號9樓)
•劃撥繳費:填妥報名表後,將報名表連同劃撥收據傳真或郵寄至人本基金會。
                            劃撥帳號:13385805   戶名: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信用卡繳費:請直接填寫報名表後附之信用卡單,傳真或郵寄至人本基金會。
•ATM轉帳:聯邦銀行,銀行代碼803;
                             帳號:10021+參加課程者的身份證字號「後面9碼數字」,共14碼數字(英文字母「不用」輸入)。
                                          例如:身份證字號A123456789,轉帳帳號請輸入10021123456789。

 


4.退費辦法:(請詳細閱讀您的權利)

   本基金會保留視報名人數決定是否開班之權利,如無法開班,報名費全數退還。
•全選者,於開課日(不含開課日)3天前通知者,一律九折退費。
•全選者,開課日(不含開課日)之前3天內及第2堂課開始前通知者,一律八折退費。
•全選者,如第2堂課開始才通知者,恕不退費。

•單選者,如於所選課程日期(不含該日)3天前通知者,一九折退費;
   如於所選課程日期(不含該日)之前3天內至課程開始前通知者,一律八折退費;課程開始後通知者,恕不退費。


•信用卡繳費者,退費至原信用卡帳戶。劃撥、現金或轉帳繳納者,本會將在一個月內匯款至報名者之銀行帳戶。

如有學員因確診H1N1無法如期參加課程,或本課程依最新防疫規定需停課時,相關退費方式悉依主管機關公佈之規定辦理。


 



hef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